《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一)
三、现代对《周易》一书性质的说法 现代对《周易》一词,《辞源》里是这样解释的:“《周易》也叫《易经》,我们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易有,变易,简易。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附卦辞,文言,说卦,序,杂卦称十翼,为传。主要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西汉《经》、《传》别行,后来才合而为一。汉儒言易,多取象占,至三国魏王弼始以义理说易,现在通行的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 这是《辞源》对《周易》一书做出的解释,也可说是给《周易》这一概念下的定义。《辞源》给《周易》所下定义,即“《周易》也叫《易经》,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它那些内容是解释《周易》一书的内容,包括如何用八种物象八卦式的推测自然和人事变化(后称算卦的那回事);阴阳二气发展出哲学上的本体论;易学发展上的流派与易学著作等。 我们且不论《辞源》解释《周易》一书所涉及的相关的那些内容对与否。单就《辞源》所下的定义:“《周易》也叫《易经》,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这就使人们明白了《周易》一书的性质了,知道了《周易》原来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若不懂《周易》是什么的话,一查《辞源》就知道“《周易》是占卜书”,现在也叫算卦的说法。完全可以把“哲学思想”省略掉不说。因为《辞源》下的定义落脚点是“占卜”的,虽然带有哲学思想,但归根结底是用来占卜的。目的是占卜的,而不是哲学,哲学思想是为占卜之用的。既然把《周易》定性为“占卜”的,而在“占卜”的前面,带上修饰语“有哲学思想”的这几个字,似有画蛇添足之感,让人感觉算卦也得有哲学思想么?古人太高明了,用哲学思想指导算卦,并且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看来儒家人物都是算卦高手了。若这样推理,这《辞源》里给《周易》所下的定义,似有不妥。哲学思想和巫术(占卜是巫术一枝)岂能融合在一起么?这难道也是东方文化的特色么?纵观西方的哲学史,哲学是排击巫术的,就连神学哲学也是排击巫术的。 造成《辞源》的这种解释,一是所见今本《周易》的卦爻结构形式以及受《系辞传》的影响;二是把《周易》一书与《易传》混同一体,所下的定义。这就混淆了《周易》与《易传》的概念,也就难分谁是有哲学思想,谁是占卜之书了。故《辞源》给所谓的《周易》(包括了《易传》)所下的定义就失去了意义。可是《辞源》是一部大型的权威辞书,可想其影响性。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一册,第一章里说:“商代甲骨文也是用来占卜的,但凿龟,看它灼裂的‘兆’,手续比较麻烦,《易经》占卜方法比较简易,因为是周人习用的一种方法,故称“周易””。(《中国哲学史》第16页) 显然《中国哲学史》把《周易》当作占卜书了。“《易经》的占卜方法比较简单,因为是周人习用的一种方法,故称“周易”。” 这里称的“《易经》”是指所谓的“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的内容。而《中国哲学史》里又从三个方面阐述《易经》的哲学思想。 第一是“观物取象的观念”。我们且看是如何说的哲学思想: “《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它们是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降(兑),水(坎),山(艮)。这八种自然物中,天地又是总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易经》认为自然界也与人和动物一样,由两性(阴阳)产生的,后来《易系辞》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经》作者又根据乾坤八个基本的卦,两个一组,错综配合,结果产生六十四个卦的三百八十四爻。这些观物取象的观念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长期经验的积累,抽象概括的结果。他们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概括为阴阳一对基本原则,并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不受阴阳总规律的制约。 《易经》在探索着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7页)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里说的《易经》第一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且记这《中国哲学史》里说的《易经》,就是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已被定性为“占卜方法比较简易,因为是周人习用的一种方法,故称‘周易’”的那个占卜书。即把《易经》定性为比商代甲骨文占卜简单的占卜书。这里又从占卜书中讲出三个方面的哲学思想来,比《辞源》里的说法更上一层楼。因为《辞源》里说的《周易》也叫《易经》,并且是包括了《易传》内容的,我们已知《易传》是被公认的哲学。那么《辞源》里说的“《周易》是一部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还很难说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自秦传统上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而到宋朱熹又十分明确的宣称《周易》是卜筮之书,而《易传》是义理。那么《辞源》把《周易》与《易传》合为一起下了定义“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也许是说《易传》有哲学思想,而那些“卦爻辞”是占卜书。《易传》里的哲学思想是诠释“卦爻辞”的占卜之用的。谁能说《辞源》下的定义不对呢?而《中国哲学史》里已把《易经》定性为卜筮之书,又从这占卜内容里阐述其哲学思想,并且还认为这占卜书“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与传统上的易学思想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易》就增加了时代的思想观念。《中国哲学史》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给其所谓的占卜书《周易》阐发出“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按《中国哲学史》的说法,中国的哲学是隐含在占卜里,想学哲学就从占卜算卦书中去发现,岂不是太荒谬的说法了?并且《中国哲学史》里所说的“观物取象的观念”的哲学思想内容,是出自其认为的《易经》里么?别忘了《中国哲学史》里说的《易经》是不包括《易传》内容的。那么其阐述的“八卦”名称与“六个子女”,那是春秋史巫占卜人事去凶时所运用八卦筮术以及《易传·说卦传》里的东西。岂能混淆说成《周易》(《中国哲学史》里说的《易经》,实是指《周易》一书)里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里所阐述《易经》第一个方面的哲学思想,是八卦占筮及“易学”里的内容,并不与《周易》一书内容相干。《周易》里没有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名称,也没有“六个子女”说。也没有“阴阳”说,《周易》也不是抽象概括为阴阳一对基本原则而探索着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的。 总之,《中国哲学史》所说的哲学思想是从《易传》里以讹传讹的东西。那些所谓的“哲学思想”是《系辞传》与《说卦传》里的东西。可《中国哲学史》说成是《周易》里的东西。这说法可是出现在中国最权威的哲学史里。至于另二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也就不再引述了,实在没有必要了。但有一段话还是引述出来听一听:“《易经》中包括了一些科学思想和辩证法观点,但它没有摆脱神学的体系。它是通过求神问卜的形式,结合当时生产斗争的社会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些符合科学精神的思想。”(《中国哲学史》第20页) 通过这段话,要知作者说的《易经》就是指最早的《周易》,并且是占卜的就行了。占卜还有什么科学精神么?这一样是同传统上那样把《周易》亦筮亦理的双重性质看待。这巫师与哲学家成了一体的前后两个面,岂不怪哉! 我们且看另一位大学问家胡适对《周易》一书的性质说法,在他的被早年学界里称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享誉很高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这样说道:“至于《易经》更不能用作上古哲学史料。《易经》除去《十翼》,只剩得六十四个卦,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乃是一部卜筮之书,全无哲学史料可说。故我以为我们现在做哲学史,只可以老子,孔子说起。”(《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十页) 胡适那本书的名称虽是《中国哲学史大纲》,可只是半部中国哲学史内容。目录上也写着的是“卷上·古代哲学史”,内容是讲先秦时期的哲学史。也正如他本人所言的那样,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里是从老子讲起,《周易》在他眼里自然不能做为上古的哲学史料来看待,自然不会从《周易》讲起。因为他把《周易》定性为“一部卜筮之书”了。 我们这里已举的三本相关《周易》的说法,在《周易》一书的概念上可是三种的说法。胡适称的《易经》是包括了《易传》,因为他说:“《易经》除去《十翼》只剩得六十四个卦,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乃是一部卜筮之书。”这与《辞源》和《中国哲学史》里的说法是不一样的。这三本书里是三种说法,是三种不同的概念内涵。 我们再听听大哲学家冯友兰是如何对《周易》一书定性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易经》和《易传》的说法散见于不同的篇章里。既没有把《周易》或《易经》作为专章专节来讲述,就连《周易》这一称谓也没有出现。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在第四章讲“孔子”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易经》原来是一本卜筮之书,后来儒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来看待。” 单从这句话里的《易经》,不知是包括了《易传》否。但从后半句分析,冯先生称的《易经》内容,当指《周易》。这就是说《周易》是卜筮之书,后来儒家把这部卜筮的书看成哲学了。 冯的意思应该是指做《易传》的儒家们,把卜筮之书当做哲学看待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来。冯先生说的“形而上学”是指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概念,要说清何为“形而上学”也得用不少的话,才能说清来龙去脉,但不是在这里要说的事。不过读者别把这个“形而上学”理解为在**时期常用的那个“形而上学”的含义就行了。那含义是指“对事物是用静止的,不变的,孤立的方法去看待”,就是说认识事物不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的统领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没有出现以前的欧洲哲学都是“形而上学”的看待这个世界。在**时期,提到的“形而上学”,给人们一种认识,就是坏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而冯先生说的“形而上学”,可不能理解为“后来儒家把那《易经》这卜筮之书,从静止的不变的,孤立的立场去看待和认识。而恰恰是说“后来儒家把一部卜筮之书当成最根本的哲学看待了。” “形而上学”本身是指西方哲学上的最根本问题的哲学含义。“形而上学”在古希腊时期叫第一哲学,这一词原是出自《系辞传》“形而上者之谓道”,学者考证是近代日本翻译西方哲学所用了“形而上学”一词而命名,后来中国跟着采用这一称法。 冯先生这里用了一个“形而上学”,实质含义就是说,后来儒家把占卜之书当成最根本的哲学看待了,即宇宙论了。可在这里凭空蹦出来这么一句话,一般读者是难辨头尾的。 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在第十二章里有一个小题目叫“《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又涉及到《易经》: “后来,阴阳的理论主要是和《易经》联系在一起。《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正式名称是“八经卦”)。每卦包含三个完整或分成两截的直线,如 如果把任何两卦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展出六十四个排列组合样式,称为六十卦(正式名称是“六十四别卦”)。《易经》本文就包含这六十四卦,以及对每一种卦象含义作出的解释……现代学者认为,八卦的前身是商朝盛行的以甲骨受火龟裂的纹路占卜……现代学者认为八卦式的六十四卦便是这种蓍草占卜的结果。然后对照《易经》,以解读卦象所示的吉凶。
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这部书称为《易》(意为“变易”),大概也是此而来。后来时《易》的补充解释渐渐增多,有些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箴言,有些是形而上领域的看法,有些是对宇宙的看法。这些补充解释直到周朝末期甚至汉朝初年才以“附录”形式写入《易经》后面称作‘十翼’。”(《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这里冯先生虽然是通过别人的认为而说出《易经》是蓍草占卜的结果,但冯先生也认为“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归根结底说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书。而冯先生所说的“《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的”,这可是冯先生的新创举,没有学者这样说过。冯说的《易经》就是《周易》,而《周易》里六十四篇文章是独立体系,既无“八卦”二字,也不涉及“八卦”学说,“八卦”卦学之说,是《易传》作者们通过春秋史巫筮卜,而总结出的占筮学说,是对《周易》的以讹传讹。冯的这种说法,无疑证明《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的性质。因为“八卦”无疑是卜筮所运用的方法形式。《辞源》里也这样解释过。而在《左传》里不是还保留着不少用“八卦”筮卜和解说卜出一卦的吉凶的筮例吗?冯先生这个说法可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是有根据的。说白了冯先生说的《易经》的卦爻辞,就是解释“八卦”的,任人用蓍草起出一卦,再从《易经》里看那一卦的爻辞、卦象就可作出吉凶解释了。 《中国哲学简史》在十五章里又说:“如前所述《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巫者取一把蓍草,每两根一次,取出放在一旁,最后剩下的或是单数,或是双数,记录下来,这样连续六次,后得结果构成一卦,《易经》中对这一卦辞就应是神对卜者所求问事的指示。”(《中国哲学简史》第148页) 这无疑说明冯先生所认为的《易经》是卜筮之书。 冯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与胡博士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都是产生在美国。不过胡适先生那部书早于冯先生。冯先生在美国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后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据说这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用英文在美国出版是上一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被人翻译在中国出版。笔者手里是一本2004年版的版本。冯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但这是早年的说法,而后来又有了新说法,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里,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里说:“因为《周易》是一种代数学,它不具体地讲这些矛盾,而只用两个符号来代表,这两个符号就是阴阳。” “把阴阳这两个符号错综起来,就成为《周易》的六十四卦。” “这一套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古代的中国人没有完成,现代的中国人要完成。”(以上见廖明春选编《周易二十讲》第16、17页) 冯先生这里又把《周易》(不称《易经》了)称为“宇宙代数学”,与他早年说的是“《易经》本是一部占卜的书”发生了改变。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已然是受传统象数易学的影响,是一种从象数易学中新的发挥。说《周易》是“代数学”是只见“易学”上的象数说,而无视《周易》里的文辞。这同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即使把《周易》说成是“宇宙大爆炸”,谁又能奈何呢?认为都说不清《周易》时,就可以胡说八道了。总之,冯友兰把《周易》说成是“代数学”,是他没有弄懂《周易》是何而产生的新讹说而已。故冯先生他最后的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见“千年书”华光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伍绍东、方宁编著)。 这也许冯先生是弥补其一生没有对《周易》哲学研究的遗憾呢?也不知冯先生这一句话,是真正看出《周易》是哲学了,还是如同一些哲学家那样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包含了哲学思想的那种哲学观呢?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