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在线阅读 - 201 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

201 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正文卷201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张一凡这边,却是真没时间理这些京官,因为香山县第二次粮田归公分配又要开始了。

    户口的核对,主要是核实登记在册的人口真实情况,比如这两年死了的,要除名,死人是不能再分配粮田的。

    接受百姓监督、可以直接到县衙举报。

    只要不是一手遮天,这种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百姓会比官府都关心。

    第二个事情,自然是核实这两年新开荒的粮田有多少,哪怕还没到粮田归公阶段,也要登记在新开荒粮田的册子上。

    同样的,这个事情是关系所有百姓会分配到多少粮田的问题上,也接受百姓监督,可以直接到县衙检举。

    香山县这边,绝大部分户籍百姓都认识几个字了,能看懂官府有关田地的公告,因此接受监督的程度也更高。

    另外,还要核实上一次分配的粮田,到底有没有本人耕种,这关系到连续两次之后农转非的事情。

    没有例外,同样受理百姓监督和举报。

    这些事情,都有章程可查,在第一次粮田归公分配的基础上再做,要轻松不少。

    至少,张一凡这边要轻松不少,忙得,还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当然了,这些事情,和香山县户籍的非农户没关系,因为他们不参与分田地。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羡慕那些农户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李善长等人也关注了。毕竟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香山县这种粮田归公分配法,很可能会在全天下推行的。

    不过按照朱元璋的旨意,他们只是来香山县考察全民教化的事情,因此,更多的,也只能关注这一块。

    等到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上旬的时候,他们也基本上有了结论。

    第一,香山县户籍的百姓,识字率极高,要远超其他地方,包括京师。

    第二,香山县官府有钱,在社学免费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奖学金和适龄儿童不上学的处罚措施,官方强制并且保证所有孩童都能上学。

    第三,香山县的文风很好,那个对普通百姓公开的藏书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增强了百姓主动识字的意愿。

    第四,香山县通俗文学社在引导百姓读书方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评书开始盛行,百姓爱听故事,特别是驸马和那个罗贯中创作的书籍,吸引了很多人主动去识字,去买书看。

    第五,识字百姓多了的一个好处,就是在香山县粮田归公分配事情中,百姓能明白官府政策,并且及时做出反应。具有代表的事情之一,就是官府接受了不少有关粮田归公分配中的举报,让官府少花了很多精力,更免于被刁民糊弄。

    第六,识字百姓多了的另外一个好处,在香山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能感觉到。店铺伙计、路上行人等等,都更为明理,语言交谈间、行为做事上都有反应出来。

    李善长和宋濂等人感觉,香山县的百姓,如果参加以前的科举,肯定不行。因为他们不了解儒家经典,但是,这种具备一定文化的生活气息,却是极好的。

    因为有驸马提供的字典范本以及绝大部分的简化字稿子,让李善长他们减轻了很多工作。

    眼看着再不回去,就要赶不回去过年了。至少他们已经能交差,回到京师之后,把字典完善之后就可以了。

    因此,他们一行人,终于还是启程返京。

    临走之前,香山县码头,李善长拉着来送行的张一凡说道:

    捧,继续捧!

    当然,这也是真心话!

    香山县的一切,不亲眼来目睹,那是真不会相信的。

    以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了解,他感觉香山县这边的政策,会有很多被朱元璋拿去在全天下推行。

    这个驸马,在治政方面,真得是了不起!

    本来的话,李善长还期待查出驸马在经济方面的问题,毕竟谁不爱钱?

    结果没想到,调查一番之后,他发现,香山县之所以会怎么快速发展,吸引人口聚集,除了香山县政策之外,还有驸马把他发明出来的东西,或者干脆说吧,就是聚宝盆,贡献了出来。如此,才使得香山县县衙有了很多钱,从而能做那么多的事情。

    人家几十万贯钱,甚至还有更多都捐出来了,还会贪其中的一点小钱?

    就算人家真拿了又如何,谁会在意?

    不过李善长终归还是没有白来一趟,因为他发现,驸马虽然自己胆小,但是对待番邦小国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喊打喊杀。

    为了确认这一点,李善长甚至还找了机会试探了驸马,确认这点没错。

    兵事上,好大喜功,显然不知道兵事和治政是完全两码事。

    有了这个认识,李善长也就可以开心地回去了。等到了朝堂上之后,就往这个方面下手,捧得驸马飘飘然,以为自己很厉害,最好就让他去灭个番邦,不说他死在战场上,打个败仗那也是极好的啊!

    就这么的,一行人便踏上了归途,终于赶在了年底之前,回到了南京。

    在路上的时候,李善长已经明里暗里地提及,说香山县多么多么好,意思是替香山县,替驸马多宣传。

    香山县本来就是极好的,太师这么一暗示之下,这些官员回到南京,当然有人会问起,那就是一个劲地夸了。

    与此同时,不少官员得到提醒,也开始往香山县那边派人去做生意,赚钱补贴俸禄之不足,总好过贪腐被剥皮充草吧?

    由李善长口中出来的那句评语:驸马真得是天纵奇才,实乃我大明开国以来治政第一能臣也!也在京师开始流传。

    这么一来,把一个人给惹恼了,这个人便是胡惟庸了。

    邓愈当了中宰相之后,推说对其他不擅长,就只是在涉及兵事上的奏章,才给出意见,其他不过问。

    汪广洋还是和以前差不多,沉迷于酒色,政务基本上不处理。

    换句话说,大部分活,都是胡惟庸在干,他给出处理结果,然后送东宫那边,再转皇帝。

    经过他手处理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准奏,很少有驳回的,多少让胡惟庸有了一点安慰。

    但是,如今京师这边都在传说,那驸马是大明开国第一治政能臣,那他算什么?他这个位置,是不是也要那驸马来当了?

    胡惟庸对此真得很恼怒,可是他一查源头,发现这句话最先说的人,竟然还是他亲家,韩国公所说,他就郁闷了。

    不得已,他也让人传播一个信息:驸马治理一个县的能力确实不错,但是要治理更大的地方,还是太年轻了!

    这种话,对于没去过香山县的人,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驸马的年龄,就在那摆着的。

    对于这些,朱元璋都没有去理会。这时候,他正和太子朱标,针对张一凡的奏章在说事呢!

    只听朱元璋对已经看完张一凡奏章的朱标说道:

    朱标听了,感慨地点点头说道:.

    他们所讨论的,就

    是张一凡之前就给李善长他们提过,有关驿站费用的事情,换成后世的话,就是出差费用负担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出差费用,那都是地方负担的。招待的官员越多,地方负担就越重。如果是交通要道的话,每年光是驿站招待的摊派,就是老百姓不小的负担。

    特别是这一次,李善长带着一大票人,在香山县待了那么久,产生的费用,张一凡用他刚来时候香山县的户籍人数进行分担,都快赶上田赋了。

    张一凡还特别注明了,地方官吏,特别是那些役差办事的时候,借机捞钱,最终百姓付出的,肯定会更多。

    所以,张一凡在奏章中建议,官员的出差费用,都要从源头进行控制,如此才能不扰乱地方民生。

    对于官员的****元璋是非常关注的。张一凡提出这种从源头上控制的措施,他很欣赏,可是,问题又来了,各衙门哪来的钱?

    理论上来说,各衙门都是没钱的。每个月,各衙门从户部这边领俸禄而已。

    对此,朱标便试着给出答案道:

    朱元璋听了,没好气地说道:

    这种事情,要换了以前,那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官府要有钱,那钱从哪里来?肯定是从老百姓手中来啊!

    哪来的道理,官府从百姓手中搜刮的钱多了,结果百姓的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也跟着增加了!

    有点想不通!

    朱标听了,便笑着说道:

    朱元璋听了,摇摇头,严肃了一点说道:

    说完之后,他从御案上拿起几份奏章,示意轮值太监转给太子,然后说道:

    这个事情,朱标以前是不知道的。因此,他拿过奏章之后,便立刻翻看了起来。

    他在看着,朱元璋还在说着:

    最早开始,是那些无田的佃户之类,还有不少原本是隐户的,涌向香山县。因此,这个事情并不突出。可这次百年一遇的风灾之后,事情就突出了。受影响的地方官府上奏,多有抱怨。只是基于要协助香山县的旨意,他们也不敢不放人。

    朱元璋指着朱标手中的那些奏章说道:

    朱标一边听着,一边看着。看完之后,他也沉默了一下,最后抬头看向朱元璋,表情同样严肃地说道:

    说着,他不

    等朱元璋问话,就主动解释道:

    顿了顿,朱标想到了一个例子,便又补充说道:

    说完之后,他就看着朱元璋,等他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