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你白来了
书迷正在阅读:绝品狂少、末日游戏:开局觉醒神级天赋、蜀山签到三千年,出关陆地剑仙、错版币之梦幻游轮、惊!夫人是天外来客、重生校园:天才阴阳师、疯批美人她野性难训、怎么都是女弟子、师兄说得对、冷妃嫁到:嗜血王爷请接招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正文卷180你白来了于是,他便对朱标说道:“你看,你认为的这些闲书,是不是受大众欢迎?” “那可不!”朱标听了,理所当然地点点头说道,“费脑子的书,有几个人爱看?” 张一凡一听,便再问他道:“那这么受欢迎的书中,如果说得都是忠臣良将的故事,那是不是百姓都会认可忠臣良将,并且以此作为榜样,有意无意地学习他们?” 朱标原本的脸上,是带着玩笑的笑容,可听到这话,顿时意识到了什么,随即表情严肃了起来,点点头说道:“不错,你说得有道理,好像这些闲书也未必就一定是没用的!” 张一凡引着朱标去了管理员休息的后院,偏僻之地,坐了继续聊天。 就听他对朱标说道:“事实上,这种其实可以算是舆论的掌控。在不久的将来,肯定是文人更容易掌握舆论。到时候,他们向百姓说什么,那百姓听到的就是什么。” 说着话的时候,看到朱标在认真听着,张一凡就进一步解释道:“就拿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来说吧,他当初推出的青苗法,其实和我这个钱庄有类似的功能,本意是好的。可是底下官员却从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就曲解了青苗法,他们告诉老百姓,这個青苗法是他们所讲得那个青苗法,并不是王安石原本的那用意,如此以来,青苗法的执行,就歪曲了。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舆论掌控的重要性!” 朱标是万万没有想到,只是从闲书中竟然就引发出了这么大的话题,甚至都可能关系到国家安危这样的高度。 并且,他也承认,王安石这个例子,确实能佐证张一凡的观点。 于是,朱标立刻严肃了起来,仔细想了下之后问道:“那你在这方面,是有什么想法么?” 张一凡虽然肚子里早就有货,但是,还是假装思考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我在想,这个舆论的控制,就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掌握在父皇的手中。要不然,以后底下官员曲解朝廷用意,曲解父皇的用意,而百姓不知道,皇帝也不知道,就是他们欺下瞒上的最好土壤了!” 朱标听了,严肃地点点头,认真地听着。 “而老百姓获取消息的渠道,从目前来说,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只能听识字的怎么说。识字的说对说错,关系就很大了。如果他们都识字了,那么识字的人就没法歪曲朝廷真实用意。等到所有人都识字的话,就如同这些闲书一样,舆论控制的地方就会转移。有可能是受欢迎的书,戏曲、评书等等。其实,还有宗教也是,当初黄河石人一只眼的那种,同样是一种……” 朱标真得没想到,这舆论控制,竟然是这么复杂,以前不注意的细节,都有可能是舆论控制的一种。 要是朱元璋在的话,估计会比朱标更深刻地认识到舆论控制的重要性。 此时,朱标听着张一凡侃侃而谈。等张一凡好不容易说完之后,他沉吟片刻之后,便看着张一凡说道:“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大明百姓尽量都识字,如此,方能保证百姓不被那些官吏愚弄?” 张一凡听了,点点头。 古代的读书识字,其实是垄断的。那些读书人,不希望有更多的读书人出现。 最早的时候,是豪门世家的专利,士族的专利,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读得起书。 所谓的寒门,其实也是相对于豪门世家来说的,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 到了隋唐开始采用科举制,这个情况才开始慢慢改变。但是,读书依旧是和普通人家没有关系。 哪怕到了大明王朝科举制成为唯一的时候,真正老百姓读书的,也还是很少。说洪承畴年幼家贫读不起书,只能旁听私塾被老师赏识,可谁又知道,洪承畴他爹是庠生,他爷爷是贡生。 华夏的老百姓真正能读书,还是要等后世开始普及义务制教育时才算。 张一凡在香山县实现的,有点类似义务制教育,但是不强制,以利诱之。 此时,他借着这个机会,给朱标这个未来的皇帝科普下全民教育的好处,同时也是说给老丈人听的。要是有可能,就希望老朱同学能在他社学的政策上再进一步,就能惠及更多的大明百姓。 毋庸置疑,朱元璋同学是重视教学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下旨大规模推出社学。 当时,朱元璋就曾下诏日:“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和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 但是,张一凡认为这还不够,他的这种社学推广,也就他在位时有点用,朱棣发动靖难,就一下破坏了社学,倒退了很多。 到了成化年间,杨继宗为嘉兴知府,大兴社学,下令“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母。”这种如果形成制度,才具有约束性。只是很可惜,这只是某个知府自己下令而已。 此时,张一凡听到朱标提到义务教育的话题,便提醒他道:“这一块,最好朝廷必须要有补助,要不然,有的百姓家,真得是上不起学的。朝廷投入了这个钱,未来人才就会多很多,受益是无穷的。” 朱标听了,点点头说道:“有香山县为参考,我心里有数,等回头到了京师,我会和父皇商量的。” 听到这话,张一凡就高兴了。 一旦他们两人达成共识,那就等于大明开国两代皇帝的制度都会保持不变。经过两代皇帝的义务教育,那大明朝将来的成就,会得到一个历史上达不到的高峰。 随后,又听朱标在继续说道:“第二,就是要进行舆论管控,包括且不限制这些闲书、戏曲、评书之类的审核……” 听到这里,张一凡提醒朱标道:“其实,如果大明百姓的识字率高了的话,可以办一份报纸,就是报道各类消息的纸张合集,解读最新的朝廷政策,把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点评等等,都容易让朝廷掌握舆论,不至于被他人引偏了!” “这个可以有!”朱标一听,很感兴趣地说道。 张一凡看着他,继续给建议道:“这种就是宣传了,通俗一些,方便百姓理解,如果能寓教于乐,那就更好了。” 朱标一听,立刻想到了什么,便询问张一凡道:“你是说,把你的那些大白话的说法,还有那标点符号,是这个叫法没错吧?都推广开来?” “是啊,最好是这样了。”张一凡听了,也是想到了什么,便对朱标说道:“对了,还有,我觉得如今这个识字教学,还是太慢了,也不够效率。你看,可不可以这样,发明一套拼音,就是注释怎么读汉字的,定一套标准出来。这么一来,学子只要先掌握这套拼音的用法,就能自己认读不认识的字了,你看怎么样?” “咦,你这个想法好啊!”朱标一听,顿时大喜,连忙要求道,“我觉得不错,那你搞一套出来,回头我给父皇建议?” 张一凡一听,当即摇头道:“我没这个时间啊,除非我不当这个县令了,不派其他活给我,那我就可以搞搞看!” 大明开国之初,其实官话都是前朝留下来的,朱元璋有关注这一块。 你要是说,这个时候给出一套拼音,那以什么为标准?张一凡是没法做主的,还是要朱元璋来拍板。 后世那一套拼音,绝对是不适合这个时代的。但是,拼音的思路,却是可以用的。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想搞出一套拼音,绝对也是伤脑筋的事情。 如此种种之下,张一凡才不会傻了把这个耗时间耗脑力的活给揽下来。 张一凡拒绝之后,想起什么,便提议道:“隔壁阅览室那里不是有两个饱读诗书的么,回头让他们搞就成了!” 朱标一听他提起宋濂师徒,顿时就笑了,放过了张一凡道:“那行,回头我和父皇去说说这个事情!” 说完之后,他一脸兴趣地看着张一凡,又问道:“说吧,你还有什么点子,都一股脑地说出来!”
“我哪还有?”张一凡听了,摇头,“没有了!” 朱标听了不信,再追问道:“你再想想,我难得来一次,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这样不至于让我白来一趟!” “你白来了?”张一凡一听,顿时一脸鄙视。 后世多少点子在香山县实践,朱标已经赚大了,还白来! 朱标一听,顿时哈哈一笑道:“我就随口一说而已,当然没有白来啊!” 不过,经过他这么一要求,张一凡还真想起什么,便对他说道:“对了,我想起来了,年前的时候,我不是举办了一个识字比赛拿钱的事儿么?当时四哥也在,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要参赛的人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结果你不知道,县里一下很多人要求改名,并且改得名字还都差不多!” 朱标一听,有点意外,也有兴趣,当即问道:“改了什么名字?” 张一凡看着朱标,回答道:“张一,张二,张三,刘一,刘二,刘三,钱一,钱二……” 朱标:“……” 无语了一会之后,他好奇地问道:“为何会有这等情况?” “因为容易写啊!我问过的,那些复杂的字,他们记都要记半天,更不用说,还要写了。”张一凡回答道,“从这个事情中,我觉得吧,是不是把我们的汉字,能简化的也简化一下,如此以来,学子读书识字的难度,该是会降低一些,有利于大明百姓都能识字,你觉得呢?” 有现实的例子在,听起来也是有道理,朱标听了,便赞同地点点头说道:“这个点子,似乎也是可以有,我也会给父皇提的。还有么?” 张一凡想了下,这次是真没有了,至少他想不起来在普及教育方面,还有什么措施可以用在当下的,便摇摇头说道:“真没有了!” 听到这话,朱标不再追问他了,似乎是有点满意一下又得到了不少有用的建议,便笑着站起来说道:“既然如此,那莪们去见见他们两人在干什么吧?” 看他收获满满的样子,张一凡也是高兴,便跟着站起来,带着他去宋濂师徒那边的阅览室了。 结果,让他们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人过去之后,宋濂师徒竟然凑在一起讨论,以至于他们到了身后都还没发现。 “为师觉得,这个算法似乎不对,甲的力道就只需要这么一点,就能拉起这么重的东西?” “恩师,看驸马这里的解说过程,学生以为,是有这个可能的。” “……” 朱标听了,转头看了张一凡一眼,笑着说道:“原来是在讨论你的书,这可不是闲书了吧?” 听到声音,宋濂师徒才算是回过神来,连忙向他们两人行礼。 张一凡在这个时候,已经瞄到了,便笑呵呵地说道:“原来你们是在讨论滑轮组相关的物理啊?” 就见他们桌面上放着的那本,就是张一凡抽空写了的物理知识,涉及到滑轮和杠杆计算的那部分。 如今香山县码头那里,都已经在应用滑轮和杠杆的功能。为此,张一凡就写了这部分物理知识出来,希望有心人见到了,能有兴趣学上一学。 结果没想到,宋濂师徒竟然讨论上了。 此时,方孝儒便笑着对朱标解释道:“驸马的学问,总是很实用的,码头那边,就因为有了这些,不管是装卸货物,都快了很多。这里还有其中道理的解释,便看上一看了。” 在这大明开国之初,大部分文人都是学以致用的实干派,而不是那种空想派,因此,大部分人并不排斥所谓的杂学。 据记载,方孝儒就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必然少不了对经世致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