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这个魏延不一样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一章 大战毕

第二百零一章 大战毕

    第202章大战毕

    五月初

    魏延和糜芳乘斥候舟从江陵返回成都,而荆州战后事宜全由刘备和法正等人处理,不过刘备估计也呆不了多久,毕竟作为汉中王一直呆在荆州成何体统。

    不过刘备离开必定带上法正,再加上诸葛亮另有他用,恐怕短时间内也不会返回荆州,所以让谁来主政荆州这个问题,让刘备苦恼了很久,特别是襄樊之战中将关羽的缺点暴露无疑。

    在整个东进战略中,荆州应该只有傅士仁投降,毕竟有魏延、诸葛亮的刻意打压,再加上糜芳的循循诱导,不反叛才不正常。

    可樊友弃城而逃,潘濬反叛投吴才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前者就不多了,反正人都死了再多也没用,而后者才是问题所在。

    潘濬能文能武,是荆州别驾蒋琬的表弟,其先事刘表,后随刘琦投降刘备,遂被任命为中郎将,在刘备离开荆州时,本想将潘濬划在诸葛亮麾下的,不过考虑到其表兄蒋琬,于是就将潘濬留在关羽帐下听令。

    刘备做得有问题嘛?

    完全没问题啊!

    可问题就出在关羽身上,关羽的傲下皆知,两人不知怎么的就突生间隙,然后被关羽斥责一顿扔在夷陵养老去了。

    要知道荆、益二州均在季汉手中,那地势险要的夷陵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潘濬这个夷陵令就变得可有可无,对于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虚度光阴是可怕的,是难以接受的,这也为他投降东吴埋下伏笔。

    战后,蒋琬亲自为潘濬叛汉投吴一事向刘备请罪,不过知道问题所在的刘备并未怪罪蒋琬,还让蒋琬写信替他给关羽向潘濬道歉,让他不要感到愧疚,这是他这个做兄长的不对。

    当然了,刘备这种行为是在大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一种礼贤下士、宽厚待人用来收买人心的方法罢了,若荆州丢了,关羽死了,恐怕蒋琬也会受到牵连。

    尽管关羽性格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刘备依旧没有将关羽调离荆州的打算,不是刘备不想,而是他不能。

    因为荆州或者南郡对季汉而言太过重要,所以只能让绝对信任的人来坐镇,就目前而言刘备绝对信任的人只有关羽和张飞二人,其他人都有可能投降,再加上张飞有守徐州的前车之鉴,所以有且只能让关羽来。

    愁啊!!

    五月中旬

    本该随曹cao而去的夏侯惇,因在荆州修养一年的关系,身体反而越来越好,看起来再坚持个几年问题不大,不知道这对季汉是好还是坏。

    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他和于禁正一起在法正的带领下,前往当阳和曹仁一聚,协商交换人质的具体事宜。

    而王甫则化身使者,携带刘备亲笔信先入宛城,分别劝服了起义军领袖侯音,士民领袖卫开,南阳太守东里衮等人,他们愿意带领宛城士民南下长沙安家。

    不愿意也不行啊,曹魏可是出了名的残暴不仁,因为他们在南阳起义导致襄阳之战失败,不用想也知道事后会迎来怎样的大清算,而且有很大大概率是屠城,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而且除了曹魏的压力外,刘备所承诺的土地也是让他们愿意迁移季汉的重要原因,毕竟谁愿意留在南阳继续给士族为奴为仆,继续交苛捐杂税,继续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呢。

    荆南的过得什么日子,他们早就通过亲属,以及季汉的刻意宣传下了解得一清二楚,如今赐良机他们又怎会拒绝。

    不过可惜的是,按照双方约定只能迁走宛城城内之人,至于其它地方的人一概不许离开,毕竟真敞开口子让季汉来,恐怕要不了一个月南阳郡就会被搬空。

    紧接着王甫来到新野,面见邓氏当代家主邓举,邓举先是看完刘备的信,然后再听完王甫叙迁往不同地方的补偿后,很快便下定决心举家迁移,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南阳。

    邓举决定离开南阳,除了魏延和刘备讨论的那些原因外,季汉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中兴之象,打算做政治投资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邓氏在汉安帝刘祜时期几近覆灭,虽然在往后的百年间实力有所恢复,但也不复从前十之一二,再加上颍川士族的刻意打压,南阳邓氏衰落似乎已成定局,为此举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今刘备亲自抛来橄榄枝,邓举怎能不心动,虽然条件是搬离世代居住的南阳,抛弃祖宗积攒下来的土地、财富、人脉等,但世界上哪有没风险的投资。

    赌赢了,可让家族恢复祖上荣光再昌盛两百年;

    赌输了,家族沉沦继续蛰伏等待复兴之机。

    邓举也不是畏首畏尾之人,何况家族又不会被灭族,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于是当即表示愿意举族投靠刘备,驱除曹丕,复我汉室。

    不过魏延提供的三个选择让邓举踌躇不已,荆州、南症凉州三个选项,基本决定了氏未来的发展方向。

    选择荆州,就相当于选择继续走政治方向,虽然没有让他们直接进入政务体系,但教育体系的重要程度作为经义传家的邓氏自然很清楚,像什么权利、财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知识才能保证家族传承千年不灭。

    ……

    选择南中,就相当于选择商贾之道,虽然季汉的商人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有些不一样,毕竟没有哪个政权会为商人立法,都是没钱了直接割韭菜,不过在邓贤心里士工农商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扭转过来。

    其实无怪邓贤会这么想,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人基本都是在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而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差价往往变得jian黠狡诈,让商人之名在百姓口口相传下变得恶劣无比。

    尤其是在粮食方面,每逢灾年商人们必定囤积居奇,致使民不聊生,所以不仅仅是百姓,就连统治阶级的士人也非常厌弃,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简而言之

    古代的商业行为,大多本身是不创造直接价值的,只是利用地域的差异性、闭塞性来赚取差价,而且商人又不是慈善家,往往都会利用此机会来赚取大量财富,这对国家、对百姓都是一种伤害。

    但季汉的商业行为不一想,自从魏延下发限粮令,并以粮食为锚定来规定物价后,季汉大部分的粮食交易都被收回官营,大宗交易皆由各地府衙负责,只有部分粮食在百姓、在商人之间流通,而这一部分对时常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工匠待遇的提高,鼓励发明创造,并严厉打击豪强、士商巧取豪夺工匠们发明创造成果的行为,让季汉迎来了技术大爆发,不过技术要想应用到实际中来惠及百姓,就必须让大量资本参与进来分蛋糕,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毕竟作为现代饶魏延,对技术与资本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是有所了解的。

    如此一来,季汉的商业已经不像传统商业那样,它已经加入到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列中来,而且每年缴纳数额不菲的赋税,让季汉减免口赋、废除苛捐杂税、建立职业化军队,开发环境恶劣、渺无人烟的交州、凉州、南中等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毕竟一千道一万,开发归根结底需要钱,没有钱,总不可能让人喝西北风吧。

    魏延之前和诸葛亮、伊籍、糜竺等人做过预计,只要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开辟到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同西域诸国、中亚诸国、南亚诸国进行商业贸易,再辅以三成以上的商业赋税,有大概率商业税会超过农业税。

    而这对一个农耕文明来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也意味着在利益的推动下,大汉将提前近两千年进入工业时代,而这也是魏延迫不及待的想结束中原战事,将注意力集中在凉州、交州的原因。

    当然,要想大汉提前进入工业时代,那么统治阶级观念就必须改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由儒家圣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思想观念。

    倘若这一点观念不改变,工业化都是无稽之谈,不过空中楼阁一场空罢了。

    所以在时代的浪潮下,再秉持着传统观念要不得啊。

    ……

    选择凉州,其实也没什么可的,就和现在的士族发展模式一模一样,只不过从适夷南阳换到苦寒的凉州罢了,一样的有土地,一样有部曲和现在没区别,而魏延将他放在凉州的意思,他心里也很明白。

    不就是把他们树立为典型,好将其他士族吸引到凉州来,从而使凉州逐渐繁荣,那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邓氏,季汉是不可能让他们吃亏,不定他们邓氏又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重现祖上荣光,于是邓举饶有兴致的了解起来。

    对于邓举的询问,王甫自然知无不言,尤其着重介绍了高粱和白酒,虽然目前两者还没应用到实际中,但能得到魏延重视的东西,肯定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倘若不信可以回头看看千金难得的蔗糖、白纸等物,以及运用广泛的水泥,新式制盐法下产量暴增的海盐,在此战中大放异彩的黑火药,还有神秘的棉花等物,这些无一不证明了魏延的不凡。

    所以,魏延多次强调的高粱和白酒,肯定蕴含了巨大的利益,若邓氏能掺一脚,恐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正因如此,面对魏延赤裸裸的诱惑在邓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到底是维持现状去凉州重新开辟新的格局,还是拥抱新政去荆州大兴教育,这对邓氏而言无疑是艰难的选择。

    最终邓举还是没下定决心,打算先举族南迁南郡落脚,然后再询问在汉中的邓芝后再做决定,毕竟他在季汉军、政两个方面上活跃了七八年,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消息。

    就这样邓氏千余人一边收拾行囊,一边等待宛城士民南下,然后一起前往季汉定局。

    而在汉中的邓芝也得到刘备的知会,也清楚魏延给出三个选择的事,于是邓芝想都没想就立即派出亲信顺汉水而下传话,让族人们千万不要被南症凉州的利益所蒙蔽双眼,拥抱新政,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才是邓氏最佳的选择,而且没有之一!。

    ……

    六月初

    夏侯惇、于禁等人率先返回樊城,与曹仁、曹休、曹真,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团聚,只是没想到只阔别了短短一年时间,曹魏就已经换了新主人,真是命运无常啊。

    紧接着办任务的遵守诺言,放被困宛城的两万士民离开,他们再和新野县的邓氏族人以及愿意投奔刘备的百姓三万人左右,在卫尉陈到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南下荆州。

    对于刘备派出陈到来保护他们周全,邓氏族人和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玄德公还是一如既往地仁义啊,看来他们没选错人。

    至于在襄阳的关羽他们则要多等一段时间,至少要等大部分人过帘阳才会移交襄阳,要不然曹丕反悔了怎么办,十多年前的当阳长坂坡之败可历历在目啊。

    ……

    在江东

    结束春耕的孙权越想越气,越想越压抑不住躁动的心,豫章一不拿回来他连觉都睡不安稳,更别处理糜烂的江东民政,于是孙权趁魏延离开荆州,季汉与曹魏交换人质之际,打算尽起东吴之兵夺回南昌城,夺回豫章,以保江夏的安全。

    不过想法归想法,残酷的现实孙权必须先面对,本次荆州之战吴军先在南昌、海昏损兵折将,后又在洞庭湖水战上栽了一个大跟头损失惨重,再加上交州、扬州其他战场上的损失,当初的十余万大军已去其五,根本无法对汉军造成足够大的威胁,从而迫使汉军放弃豫章南退。

    但很快孙权就想到办法,既然荆州可以抽调民兵参与战事,那他为何不可呢,要知道江东可有百万人口之多,那他征召十万兵马问题应该不大吧。

    于是孙权不顾诸葛瑾、严畯等文臣的劝阻,执意要趁着春耕结束这段空窗期,强征百姓用于豫章战事。

    或许是地盘变的原因,更或许是季汉的崛起已经威胁到江东集团的生存,所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孙权施行三丁抽一的政策就强征齐了五万兵马,以及由各大士族的奴仆、部曲组成的两万士族联军。

    不过和后者相比,前者恐怕连黄巾军都不如,兵丁年龄十六到四十都有,至于兵戈甲胄那些就更别了,人手能有一把兵器已经是孙权能做到的极限。

    毕竟大量土地的丢失,造成资源短缺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就算管仲、乐毅复生投吴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这样,孙权东拼西凑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大军,先不管大军战斗力如何,就把这十多万大军往前线一摆,不管谁来恐怕都得掂量掂量。

    于是孙权先命大都督吕蒙、都督孙桓领兵万余驻守沙羡,凭借铁锁横江、水寨等防御工事同赵云对峙,后命陆续陆逊率领余下的兵马前往海昏待命。

    紧接着再向顾雍、步骘、孙皎所部分别增兵五千人不等,并让他们伺机对闽江、赣水之畔的汉军发起进攻,以牵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为正面主力拿下豫章郡创造战机。

    本来孙权想亲征南昌,以鼓舞前线将士士气,这样也好一鼓作气拿下南昌城,夺回被汉军侵占的豫章郡,但被诸葛瑾、严畯、陆逊等人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给劝了下来,看来当年的合肥之败还是没能让孙权清醒。

    见无法服众文武,孙权一脸遗憾的孙权让严畯、张昭负责后勤补给,让陆逊、蒋钦、韩当等人领重兵前往南昌前线作战。

    东吴的动作很大,汉军想不知道都难,不过王芝、辅匡二人除了在南昌、新淦等地固守外只能向后方求援,毕竟汉军满打满算才四万左右,而吴军却有十余万,而且汉军还是久经沙场民兵混编部队,所以只能固守待援。

    不过当吴军兵临城下时,辅匡看着士气不高、军容不整的吴军心思一动,瞬间起了模仿张辽在合肥城下大破孙权的打算,不过在得知统兵之人乃陆逊等人后,只能偃旗息鼓专心防守。

    孙权出兵豫章的消息在江陵中引起一阵波澜,不过很快就平息了下来,因为这种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的作战方式乃兵家大忌根本不可取,相信这一点他们不会看不明白。

    所以法正认为,孙权并不是真的想同季汉鱼死网破,而是向刘备施压的同时也表明态度,他们为了夺回豫章可以做任何事,包括但不限于让双方陷入战争泥潭。

    孙权这种孤注一掷的行径,让刘备和法正倍感头疼,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不可能陪着孙权一同步入深渊,让一旁的曹魏得利,于是在经过商量后,最后考虑到三个原因,刘备还是决定让辅匡、王芝领军退回庐陵郡。

    其一,魏延提出的科举制对季汉来非常重要,几乎可以一扫季汉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让季汉走上快速发展阶段,所以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完善并推出,这可是关乎复兴、再造大汉的大事。

    其二,新得的凉州、交州等地急需他们开发,他们不可能再将目光聚焦于中原战事上,更何况为开发凉州还会发起新的灭羌之战,为重开丝绸之路还要打通西域、中亚诸国,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还需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可没时间陪孙权徒耗日月。

    其三,樊友弃城而走、潘濬投降导致江夏未按计划拿下,致使豫章郡形成一个突出部,会同时受到来自艾县、海昏、临汝等三个方向的进攻,再加上庐陵、会稽也会受到江东腹地的攻击,这样一来汉军在扬州的战线就拉的太长于防守不利。

    倘若一定要保住豫章,法正曾粗略的估算过,至少要在南昌、新淦二地屯驻五万以上的兵力才能防守得住,若再加上庐陵、会稽、交州等地的驻军,这样汉军在东线至少要十万大军才能完成布防。

    十万兵马季汉虽然拿得出,但完全没必要,还不如收缩防线守住现在的成果,安心发展内部,早日打通丝绸之路,汲取外部财富壮大己身。

    达成一致意见的文武,很快遣使联系孙权,并表示汉军会尽快撤出豫章,但东吴掳走公安士民、刘循等人必须立刻归还,而且必须让吕蒙亲自道歉,这是他们不可动摇的底线。

    对于刘备的提议,孙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自家什么情况他清楚得很,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打,一旦在南昌被汉军拖住,东吴甚至都不需要他人来攻,自己就会自行崩溃,毕竟三丁抽一,不可持久啊。

    不过在使者离开前,孙权多次强调不准掳掠江东士民,否则别怪他们不客气。

    这一点使者自然满口答应,表示不会带走任何一个江东士民,他们乃王师以道德着称下,不是残暴的残暴,又怎么会无故掳走士民呢。

    不过这些话听听就行,户籍册上标注的百姓他们是不能动,但被士族隐匿的百姓和流民就连江东自己都没个具体数字,怎么可能阻止得了汉军迁移呢,最后还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出。

    不过只要能拿回豫章郡,损失这点被藏匿的人口孙权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这些人在士族手里和在刘备手里差别也不大,而且还能削弱江东士族的力量,这样一想完全是双赢的局面啊。

    就这样在南昌问题上,在孙权的逼迫下,刘备有意的退让下,以汉军全部退守庐陵郡,豫章郡重新回到东吴的怀抱结束。

    随着汉、魏、吴三方先后敲定和平协议,持续两年有余北伐、东进的大战正式落下帷幕,三国纷纷刀枪入库,遣散兵丁民夫,开始进入内部发展、休养生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