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能是赃物
两人你来我往,眨眼之间,袁延峰的报价居然到了三十万。然而,孟子涛同样不甘示弱,也跟着报价:“五十万!” 此言一出,全场鸦雀无声,但马上,议论声就不绝于耳,基本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孟子涛疯了,一件仿品居然敢花五十万,根本就是脑子有问题。 另外,也有人心里产生了怀疑,比如说,坐在孟子涛右边不远处的一位,就对着同伴说:“我说,这对高足杯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能有什么问题,你不会以为那对高足杯是真品,被错当成了仿品吧?” 看到朋友确实有样的意思,他不禁笑了起来:“你还真傻了,咱先不说别的,如果是真品,宣德五彩那得值多少钱,至少几千万吧?甚至上亿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你是东西的主人,会同意被没收吗?” “那肯定不可能,而且东西是真品,也没有没收的理由啊。” “那不就得了,既然正常人都不可能这么做的,那怎么可能是真品?” “可这俩家伙又是怎么回事,总不见得有钱没处花吧?” “还能怎么回事,斗气呗。前面那人我不知道,不过左边这个喊价的年轻人你还看不出来?身边带着保镖,一看就知道是有钱家的公子哥,我估计还是个纨绔子弟,看上了东西就不会罢手了。” “这到也有可能……” 与此同时,袁延峰见孟子涛居然报价五十万,他觉得自己有理由相信,孟子涛应该看出什么来了,这让他对孟子涛恨之入骨的同时,心里也有些慌了。 因为,如果孟子涛确实认出了这是一件真品,那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到心理承受极限,是不可能放弃的。 然而,在这之前,袁延峰或者说计划人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并没有做相应的准备,自己的银行卡上也只有百十来万流动资金,就点钱想要争夺,那肯定够呛了。 一时间,袁延峰陷入苦恼之中,争不是,不争更不是,而这个时候,拍卖师已经开始报数了。 “五十万,三次,成交!”随着拍卖师一声响亮的槌声,这对令全场都大跌眼镜的五彩高足杯被孟子涛获得。 接下来,最后两对高足杯,同样被孟子涛获得,其实他不买也可以,但主要是他还想迷惑一下袁延峰,不管有没有效果,还是要试一下。 拍卖会结束,袁延峰从位置上起身,看向了同样刚刚站起身的孟子涛,目光之中闪过了一丝讶然之色。 因为孟子涛现在的相貌比较出众,再加上孟子涛现在的名气,虽然双方只见过一次,但袁延峰还是马上就认出了他。 袁延峰看向自己的时候,孟子涛也注意到了,于是就回了一个皮笑rou不笑的表情。 袁延峰的脸也马上就拉了下来,同时心里又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孟子涛刚才到底是看出了那对高足杯是真品,还是为了报复先前杨瑞峰抢了那组屏风的缘故? 半响,袁延峰觉得自己无需多想,因为他已经把情况汇报上去,有什么应对就看上面是什么想法吧。 想到这,袁延峰就离开座位,直接离开了拍卖大厅。 另一边,孟子涛他们拿着刚才拍下的东西出了大厅,张景强就迫不及待地问了起来:“子涛,到底怎么回事,现在你总能说清楚了吧,可别要告诉我,先前你们竞争的那对高足杯是真品。” 舒泽也觉得不太合理:“我记得,这类东西都是事先请专家鉴定过的,应该不会马虎吧?” 孟子涛笑着说道:“其实,你们难道不觉得这些高足杯出现在这里有些奇怪吗?” 张景强问道:“怎么说?” 舒泽反应比较快,马上就明白了孟子涛的意思:“确实有些奇怪,这些仿制文物,是因为没有授权仿制一级文物的相关证件所以才被没收的,但高足杯有原型吗?既然没有原型,也就算不上仿制文物,照理说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或许办案人员没有搞清楚,但这个道理,原主人应该是应该知道的吧,但他却没有提出争辩,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张景强有些疑惑地说:“我觉得可能性不太大吧,这东西如果是真品的话,那原主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手段呢?” 孟子涛说道:“我有个想法,你看,我从这里拍下东西,就能得一份证明文件,上面证明这是一件仿品,如果拿着这份文件过海关安检,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咦,好像确实是这个理啊。”张景强相信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可能性很大。 “但还是刚才那个问题。”舒泽说道:“鉴定的专家难道就没认出那是真品?” 孟子涛笑道:“你们刚才认出是真品了吗?” “这个……确实,我看胎釉好像不太像宣德瓷器,你是怎么就认定这是真品的?”舒泽这么说道,其他人也都点头称是。 “这个问题咱们找地方再说,另外,专家被买通也是有可能的。” 孟子涛又加了一句:“这个人我是认识的,现在正在接受调查。” 孟子涛后面这句话,让大家都明白过来,看来这其中还有不为人知的情况,他们都知道哪些事情该问,哪些事情不该问,所以没有多说。 大家坐着车找了一家饭店,要了一个包间,舒泽让服务员先上了茶,菜等会再上。 等服务员离开之后,孟子涛就拿出了刚才拍到的三对五彩高足杯,让大家鉴赏。同时,他也再仔细看了一下,免得一会解释的时候,有些地方说不通。 舒泽细致地看过三对高足杯,问道:“子涛,你是怎么认为这对高足杯是真品的?你看,虽说它们表面比较温润,但总体而言却比较厚重,和我收藏的一只宣德青花高足杯相比,重量相差的实在很明显。” “而且,这一对高足杯很旧,仔细看,还有比较细密的开片,这样虽然看起来确实很漂亮,有陈旧感,但完全不符合宣德瓷器的特点啊。” 大家也有舒泽这样的疑惑,都觉得和以往看到的宣德瓷器差别比较大。 孟子涛说道:“不知道你们对古人常说的,宝石入釉有没有了解?” “宝石入釉?你说的是玛瑙吗?”舒泽问道。 孟子涛说道:“宝石入釉一般只是泛谈,至于用的是哪种宝石就不一定了,不过以这对高足杯来说,应该是用了玛瑙入釉的配方,刚才你们观察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白色不透明的点,这其实就是玛瑙。” 说到这,孟子涛拿起一只高足杯,指了几个位置,让大家用50倍放大镜观察。 大家纷纷仔细观察,发现确实像孟子涛说的那样。 张景强还有些疑惑:“明朝官窑彩瓷有加入玛瑙的吗?” 孟子涛解释道:“其实,古代玛瑙或者其它宝石入胎釉的历史非常早,早在西晋时期,陶瓷器就有相关的配方,后来一直到宋朝的时候发展到鼎盛阶段,这之后,元明清都采用过这种工艺。” “然而,由于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瓷器,往往是皇家御用器物中的精品。因而,当时就藏于深宫,世人难得一见,在经历千百余年的岁月洗礼后,传至今日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所以,平时看到一些不符合常理,但又十分精美的瓷器,千万不要马上就认为它是赝品或者民窑的产物。” 舒泽听了这番话,显得若有所思,半响,他问道:“那我刚才说的那几点,都是由于胎釉之中加入了玛瑙的关系吗?” 孟子涛回道:“差不多吧,首先,由于玛瑙比重大,因而只要器物之中,不论胎还是釉中有一者入有玛瑙,一定比同时期同类未入玛瑙器手感略重一点。如果是胎或是釉中皆入玛瑙,像元代的个别祭祀器以及永宣时期的一些御用器等等,一般都明显超常的沉重。” “这类瓷器,一般都不用眼观,经验丰富的行家,只要用手掂就能感的出来。当然,这种重是相对而言,而且也和仿品那种死沉的感觉并不相同,这一点,你们可以和另外这两对作个对比。” 大家纷纷用手掂量了一下,由于经验都还算丰富,确实能够感到三者这间的差别。 孟子涛接着说道:“其次,这类器物釉面发青、泛油,看起来比较湿润,而且随着年代久而变的厚实深沉而深遂。一般白色的釉面更易透出灰青的润光,如果,胎与釉中玛瑙的比例过高,传世年代越久,它显得更油,和其它同类器物放在一起,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另外,这类器物之中,还有极少部分,是根据帝王的喜好而烧造的,那么它的工艺配方一定和一般的官窑瓷器不同,风格同样也和普通的官窑瓷器不一样,显得相当特殊。正因为这两点,一些人就觉得这是赝品,从而失之交臂。” “还有,关于你说的,这对高足杯看起来比较陈旧,那是因为玛瑙本身润泽,极易被污染。并且由于配方工艺和烧造温度很难达到协调统一,或者由于配方工艺不合理,烧制掌握不好等原因,多数都有开片。” “而开片的多样性,又因玛瑙加入多少的不同构成更为复杂,因此此类器的开片什么样的形状都有。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是真品,在50倍的放大镜下观其釉面开片处,传世年久的器物,陈旧的污物会越直入开片的底部。” 接下来,孟子涛详细解释了这种胎釉加入玛瑙的瓷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且又详细解释了宣德五彩瓷器的特点,除了舒泽之外,其他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喝了一杯茶,孟子涛注意到舒泽略微有些古怪的表情,问道:“怎么回事,我看你这模样,好像吃了苍蝇一样。” 舒泽摆了摆手:“别提了,我现在感觉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孟子涛马上就想到因为什么,笑道:“你不会是看漏了玛瑙入釉的官窑器了吧?” 舒泽很不爽地说道:“可不就是,上回我和卢保呈这家伙去潘家园逛逛,就碰到了一件康熙五彩龙纹笔洗,我当时看着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就是由于你刚才说的那些特点,觉得有点问题不太像是真品,最后被卢保呈买去了。” “事后,这家伙居然还跟我说,他就是因为觉得喜欢才要的,现在看来,他分明就很清楚,居然不跟我知会一声不说还骗我,实在太可气,回头去京城我一定要找他算账。” 卢保呈这种行为,孟子涛现在也不方便评价,不过舒泽气急败坏的模样,让他觉得很好玩,笑道:“没想到,你居然也有这样的遭遇啊。” 舒泽没好气地说:“我损失了一件这样的宝贝,你居然还幸灾乐祸,既然这样,我要的那件墨玉寿星,就由你来负责了。” 那天得了墨玉寿星的消息,舒泽就派人去打听了,昨天也找到了那户人家,然而,对方却说,墨玉寿星已经卖给了本地的一位藏家。 之后,舒泽又让去找那位藏家,结果对方说,东西已经被他卖给了别人,对方是一位海外华人,只知道在南洋做生意。 没办法,舒泽只得又派人打听,但由于信息比较少,而且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对方又是在国外,想要找到并不太方便,事情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孟子涛反问了一句:“凭什么要我来负责啊?” 舒泽笑道:“没办法,你这家伙运气实在太好了,来参加一次拍卖会居然就遇上这等宝贝,我相信我要的墨玉寿星摆件,你都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找到。” 孟子涛摇了摇头:“得了吧,你以为这对五彩高足杯就是我的了啊?” 大家一想也是,因为这对高足杯很有可能赃物,具体怎么处理,肯定不是由孟子涛一人说的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