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为什么呢?
第305章为什么呢? 很久很久以前,典韦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曹cao会在宛城之战中输给张绣? 论兵力,曹cao三倍于张绣。 论谋士,曹cao这边有荀彧、荀攸、郭图、程昱…… 张绣这边就一个贾诩。 论将领,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时的曹cao麾下有许褚、徐晃、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乐进、于禁、李典……当然,还有自己这个最强的武力。 反观张绣,除了张绣本人之外就只有胡车儿勉强能够拿的出手,在典韦看来除去这两人简直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樱 更不必那时的曹cao已经带着汉帝迁都许昌,南征宛城便是奉诏讨贼,名正言顺。 这样算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曹cao都没有输的理由。 甚至于战前连荀彧这样的人物都判断张绣十有八九会拱手自退,不战而降。 然而就是这相差悬殊的一场战役,曹cao却输了。 长子曹昂重伤,侄子曹安民战死,典韦、乐进、夏侯惇三员大将被俘。 不但输了,更是惨败。 为什么呢? 典韦并不擅长分析,但是被关押的时间实在太长,无所事事的他也只能不断复盘这场战役的经过。 张绣的确是能打,曹cao这边只有自己和许褚能与他抗衡。 但这不是理由,因为张绣再能打也不是吕布,没有办法一个人把他们全挑了。 至于贾诩,典韦并不觉得他比荀彧更强。 所以他最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曹cao轻敌了。 所谓骄兵必败。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典韦坚信,如果让曹cao重新跟张绣一战,他必不会再输。 结果等到典韦被迫以张绣护卫的身份重见日,就再次见证了曹cao的失败。 而且还是连着两次! 这让典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为什么呢? 自那之后,典韦便利用自己身为张绣护卫的这个身份,有意识的去了解张绣的过往。 纯粹就是好奇。 像张绣这种原本根本不被曹cao放在眼里的势力凭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曹cao。 结果这一了解,典韦整个人都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从一开始的北地枪王到后来的崭露头角,再到如今的锋芒毕露。 张绣的成长经历简直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画面。 对于张绣崭露头角以后的事情典韦并不是很在意。 因为那时的张绣势力已成,只要按部就班不犯错误,迟早都能够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这一点张绣做得的确很好。 但典韦觉得换成曹cao应该会做得更好。 典韦更兴趣的还是张绣在发迹之前的事情。 枪神童渊的徒弟,这个身份虽然在特定的时候有用,但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张绣的实力。 张绣自学艺有成下山以后就投靠了族叔张济,随着张济在董卓麾下东奔西战,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 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应该算是中规中矩、差强人意。 真正让张绣开始崛起的恰恰正是让自己成为阶下囚的宛城之战。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博大…… 典韦惊讶地发现,自从在宛城打败了自己的旧主曹cao以后,张绣的势力就仿佛是滚雪球一般的增长起来。 不客气地,正是曹老板成为了张绣的第二块垫脚石。 至于第一块,则是他的族叔张济。 虽然这么不好,但事实就是这样。 假如张济不死,没有获得西凉军指挥权的张绣肯定不会崭露头角。 以张济的性格,面对大军压境的曹cao毫无疑问会选择投降。 正是因为跟张济性格完全不同的张绣选择了反抗,才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 唯一让典韦有些不解的是,张绣为什么不在接手了张济的部队以后就娶了邹氏呢? 为什么呢? 甚至宛城之战结束以后,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那样一来,张绣势必能以更快的速度掌控张济留给他的军队。 典韦可是听了,在张济死后,不少将士就此离开。
特别是在曹cao大军压制、宛城之战还没有开打之前,更是集中有一波高峰。 一方面是曹cao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那些人认为张绣跟张济不是一条心。 毕竟两人不是亲叔侄。 张济不过是张绣的族叔,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稀薄,甚至二者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好。 正因如此,张绣如果当时直接纳了邹氏,岂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不但可以得到西凉军的承认,对于他本人来,也能够得到一位美娇娘。 别什么侄子和婶婶不可以。 还是那句话,不过是族叔罢了。 如果不是张绣有一身精湛的枪法,张济会不会认这个侄儿都不好。 再典韦跟着曹cao的那段时间,比这劲爆的搭配见过不知道多少了,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事好吗? 即便到了今,典韦依旧是抱着这个想法。 政治联姻什么的他不明白,他只知道只要张绣娶了邹氏,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有些事情张绣本人可能不知道,但身为张绣护卫的典韦却很清楚。 即便如今张绣威望高涨,军中依旧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有一撮人认为张绣得位不正。 甚至还有一种阴谋论是当初张济的死也跟张绣有关。 对翠韦自是嗤之以鼻。 张绣这个人虽然讨厌,但这种事情他绝对不会做! 看着眼前的邹氏,典韦越发觉得张绣跟她般配。 唉,换成是我家曹公,早早就下手了,怎么可能到如今还无动于衷呢? 所以这是为什么呢? 邹氏万万没想到这个鲁莽的壮汉心里居然会有这么多念头,在跟典韦打过招呼以后见他并不理睬自己,只是一副低头沉思的模样,不禁有些疑惑。 不过她并非好事的女人,也没有多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自己更在意的人。 此时的张绣正在跟刘表交谈。 和他同行的还有身为新郎的诸葛亮。 “昔日一别,未曾想直到如今方才再见,刘使君别来无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