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天龙大帝在线阅读 - 蔡琰(百度资料)

蔡琰(百度资料)

    蔡琰(百度资料)

    蔡琰蔡琰目录人物简介文学作品人物传记人物点评[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蔡琰(173-)原字昭姬(《后汉书、列女传》注引《列女后传》作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人。(据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词典》,蔡琰生活的时代约在公元162至239年之间)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cao的挚友。[编辑本段]文学作品蔡琰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载入《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其中以五言体的尤为著名。此诗长达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诗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段落分明,若断若续,不碎不乱”;“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情深也。”楚辞体的《悲愤诗》共三十八句,题材内容与五言一首大致相同,但情节上有同蔡琰生平不尽相符之处,后代有人疑为伪作。五言体《悲愤诗》历来也有真伪之争,比如,苏轼和阎若璩等都曾对此产生过怀疑(参见苏轼《仇池笔记·拟作》和阎若璩《尚书古今疏正》卷五十下,以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但一般认为,这两首《悲愤诗》大致可以确定是她的作品的。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席后语》,同样是叙述她自身的经历,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于《后汉书·本传》而且体裁和一般汉、魏作品不同,一般认为它最不可信,疑为后人伪托或该作。胡笳曲出自匈奴,本来是以胡笳演奏的,后来被改变成琴曲。根据前人考证,在中唐以前,《胡笳十八拍》只有琴调,而无歌辞。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诗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蔡琰身世和遭遇很容易引起后世诗人们的同情,这恐怕也拟托作品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五十年代末,郭沫若曾经反复辨证,先后写了六篇谈她《胡笳十八拍》的专论,认为并非伪托之作。但多数学者仍然认定不是她所作(参见《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胡笳十八拍论集》)。[编辑本段]人物传记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cao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cao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cao的丞相府求情。曹cao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cao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cao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cao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cao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编辑本段]人物点评这样一位才女,却也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蔡琰出生后不久,家门就叠遭不幸。根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任议郎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下狱,后因中常侍吕强极力求情才“减死一等”充军到北方荒凉之地,襁褓之中的蔡琰也成为罪隶,随父亲一同流亡。蔡邕罪徙朔方共九个月,于第二年遇大赦,不幸归途中得罪了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不得已“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蔡琰亦跟随之。等到蔡邕亡命生活结束时蔡琰已经十三、四岁了。文姬随父回京后不久,京中发生大乱,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蔡邕再次被冤下狱,不久遇害。家庭突然的变故对文姬已经造成了极大地打击,然而命运偏偏和她作对,父亲去世后没几年,巨大的痛苦又一次降临到她身上。约在她十六岁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新婚一年左右,丈又夫猝然病故,不得已回到娘家。短短几年,父死夫亡,蔡琰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未料更大的劫难还在后面,兴平二年[195],朝中发生董卓余党李郭之乱,杨奉等人竟引南匈奴军进入中原平乱,战火一直蔓延到文姬的家乡陈留圉县。结果蔡琰被乱军所虏,最后流落到南匈奴,做了左贤王的阏氏,她在匈奴整整生活了十二年,并生有二子。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当时,中国北方已被曹cao统一,这一年他还进位汉丞相。在武功成就之余,曹cao自然想进行文治,于是乎他就想起了屈死的好友蔡邕,想到流落于南匈奴的蔡琰,并派遣使者持金璧赎回了文姬。夫妻离散,骨rou分离自然给蔡琰增加了新的痛苦,但为了父亲未尽的事业,她毅然选择了归汉。她归汉以后,重嫁同郡的屯田董祀。后来应曹cao之请,凭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将父亲已散佚的书籍背诵出来,并亲手缮写清楚,文无遗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蔡琰的最终归宿,史书上未见记载,成为了历史留给世人的又一个谜题。她本有《蔡文姬集》传世,据《隋书》的编撰者长孙无忌在《经籍志》中的注解看来,至晚在南朝梁代,还有蔡琰的专集行世,后来不幸散失了!《后汉书》所引的两首《悲愤诗》和宋人文集题名蔡琰的琴头歌辞《胡笳十八拍》据考证仅有一首《悲愤诗》是其所作,不能不说是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