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562章取之于民用于民

第562章取之于民用于民

    “禀我王。”平原君干脆也不默算了,反正也是要再与王上说明一遍的。

    当即,平原君就开始念唱了起来:“因北地灭胡之要,日前已取中山郡三分之二存粮,邯郸郡之三分之一存粮,共计约百万担,入代郡以供大军之用。

    随后秦军东出,为保上党驻军粮草充足,调中山郡所剩存粮约三十万担入上党郡,移邯郸郡另三分之一,计四十万担存粮入中山郡;

    同时调河间郡存粮之大部,约二十万担入邯郸。”

    “等等等等。”赵括快被平原君的碎碎念给弄疯了,赶紧打断道:“平原君,你就说咱现在每个郡还有多少粮食可用就行。”

    “好。”平原君点点头,随即继续说道:“先是上党郡,目前存有军粮约有七十万担,皆乃为洛城之战预备的军粮,且今年秋收之粮也当为洛城之战准备。此份粮草是万万不能动的。至于常平仓中,目前存粮尚不足十万担,若是来人超过三十万,则恐不足十五日之用也。”

    众人闻言,倒也并不算意外。

    可别认为这七十万担粮草很多,要知道光是在洛城前线的大军就有八万之中,上党郡中七万大军也已经集结,随时增援。

    换言之,足足一十五万大军囤积在了上党郡内。

    这七十万担军粮,也不过堪堪够这一十五万大军坚持四个月的,这还是几乎不折算转运的耗损的情况下。四个月,刚刚好是秋收之后的一

    个月后。一个月的时间,足够秋粮归仓的时间。

    显然,这是经过平原君、吕不韦等户部官员们精密的计算的。

    少了,不利战事自然不行;

    可多了,损耗也就多了,要知道,即便是从最近的中山郡转运粮草,其损耗也要高达一至两成。若是能少转运哪怕一万担粮食,减少的损耗都够一镇百姓数月的粮食了。

    而剩下的不足十万粮食的常平仓,也就堪堪够可能到来的三十多万百姓十五日之用,这还是最低的标准下的时间。

    赵括随即在心中默默地记下了十五日这个数字。

    “至于中山郡,计有存粮四十万担,暂未建立常平仓。邯郸军存粮约六十万担,另有常平仓约十万担。不过邯郸之常平仓,颇具象征意义,非到万不得已,微臣不建议开启。”平原君继续说道。

    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常平仓的制度也是从此而起,目前也仅仅在前线的上党郡施行,上党郡贴近战场,又可直视流民来往之困顿,开仓放粮,百姓也当能理解。

    但邯郸却不一样。

    作为赵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若是邯郸动用了常平仓,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被认为是赵国出现危机的信号。

    恐怕各地的商贾、甚至是普通的百姓都会产生逃离的情绪。

    身为资深A股韭菜,追高抛低的事情,赵括再明白不过了——这是人的天性,根本无法扭转的那种。

    因此,赵括对于平原君

    的话语也是持肯定的态度的。

    不过,听平原君的话语,略略算来,就只中山和邯郸郡的粮食就有百万之众了,若是按照最低的标准,可以延续一百五十日之久,好像距离目标值也不算太过遥远了吧。毕竟刚刚说的代郡可还有百万粮秣呢!

    只可惜,赵括的美梦很快被平原君接下来的话语给无情戳破。

    “至于河间郡,粮草几乎都已经运至了邯郸,故此,河间郡内已无更多粮草积蓄。”平原君随即接着说道:“而代郡之中,依据我大军所驻守之时日,恐怕存量不会多于七十五万担。而这些军粮也仅仅够代地一十五万大军四个月的供给。即便也压缩军粮,所剩至多不足十万担。”

    “故此,即便不考虑任何转运之损耗,我赵国之存量也不过仅有一百二十万担左右,若是加上转运至损耗,恐怕能有百万担抵达上党就已是很不容易了。”平原君略略在心中做了一个简单的算术,最后总结道:“而这百万担粮草,最多能让三十万流民坚持一百五十日。距离明年的秋日足足差了一倍多。”

    “平原君,这不对吧。”田单闻言却是略略皱起了眉头。

    “我知道,秋收只在三月之后,换言之坚持最多百日,就能有秋粮入库。可已缓解问题。”不待田单说出心中的疑惑,平原君便直接打断了。

    “可是,田将军当知道:洛城之战还在继续,代郡的大军

    还要南下,我必须保证这两个方向的用粮食。因此代郡、中山郡、上党郡乃至邯郸郡的大部分秋收的粮食,大都都需要为洛城之战而准备,至少也要保证军粮能够坚持到来年的秋收。”平原君随即解释道。

    闻言,田单将军倒也没有继续追问。

    ”秋收可用之粮,会有多少?”赵括的话语却是突然响起。

    “最多可收粮不到二十至三十万担左右。”平原君略略估算之后,随即答复道:“最多可令流民们再多坚持一个半月而已。缺口至少还有一百万担以上。”

    听着平原君口中巨大的差距,在场中人都有些沉默了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是赵国的极限了。

    “要不苦一苦百姓?”虞卿试着给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为了民心而收纳周王畿的流民,为了这些还并不是赵国的赵国人,却是失去了赵国百姓的信任,这值得吗?”平原君当即反驳道。

    闻言,虞卿也是哑然,的确,要是为了流民而加税,这是拿自己国家的民心去换比尔呢国家的民心,最终极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找世家和贵族借用些呢?”田单也出主意道。

    “或许可以凑出二三十万担,但更多却是不可能,还有可能造成局部的动荡,也有些得不偿失。”平原君也继续反驳道。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似乎众人都走进了死胡同,似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联军烧粮

    害民。

    不过,生在21世纪的赵括面对这样的情况,却并非束手无策。

    微微捋清楚了现实的情况之后,赵括随即便有了主意。

    “其实,我大赵也并非没有粮食了。”赵括随即笑着说道。

    顿时几人的目光便齐刷刷地看向了赵括,似乎在确认赵括刚刚所说的话,又似乎是在等待着赵括的下文。

    没有犹豫,赵括随即继续说道:“第一,北地如今剿灭草原胡人,应该会有一批不错的战利品,牛、羊、马,都是各国都需要的紧俏物资,拿出一些次一等的物资,前往各国交易,这可都是保利,尤其是有盐铁之力的齐国,大可多换一些粮食过来。”

    “可是可以,不过量太大了,否则,我国家的牛羊牲畜以后就卖不上价钱了。”平原君随即接过赵括的话头继续说道:“只是,即便是这样,也不过是一二十万担而已,差距依旧明显。”

    “这也是我想说的其二。”赵括也接着说道:“毕竟五年积蓄,连年几乎都是丰收,我赵国如今不是没有粮食,而是我国的仓库之中缺乏粮食。”

    “赵国的粮食在哪里?”赵括随即问道。

    “世家贵族?”平原君有些不太情愿地说道。

    “是,也不是。”赵括接着说道:“贵族原本几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但还是那句话,人民的力量,你们根本一无所知。”

    “早就穷怕了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会有不少的存粮,那是够

    一家老小吃上两三年的粮食。赵国百姓何止百万,区区百万担粮食并不算多。”赵括继续说道:“那便以朝廷之名义,向百姓发起借贷,今年借一担,明年还一担零一斗的粮食。以如今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这点公信力应该还是有的。实在不行,也可以用来年的赋税作为抵押。若是不还,也就不用交纳赋税了。”

    闻言,平原君倒也认真地点起了头:要说朝廷买粮食,百姓或许不会卖,可若是借用的名义,还支付给利息,百姓大概率是会同意的。

    别小看这一买一借的差别,这里头的关系,百姓心里头清楚着呢。

    买和借,其中相差的不是其他,就是一个货币的问题。谁也不知道今日的一文到了明日还值不值一文,但一斗粮食,到了来年,那还是一斗粮食。

    再加上用赋税作为抵押,百姓更是不用担心朝廷不还粮了。

    想到这里,平原君终于拱手而道:“向百姓借粮的确是个办法。只是......”

    “平原君可是在担心来年之还粮之事?”赵括笑着问道。

    他当然知道平原君在担心什么,这样大规模的借粮,虽然解了一时之急,但到底是寅吃卯粮,再加上巨大的利息,如果归来的这几十万百姓能有所产出还好,如果没有,朝廷势必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而这危急,可就不仅仅是粮食的问题了。

    “然也。”平原君答道:“数十万

    担粮食,总不能一直拖着,即便有着税赋作为抵押,可是寅吃卯粮终究不是事情。若是战争一拖再拖,恐怕我军的情况会比长平之战时更为危险。到那时,就不仅仅是粮食的问题了。”

    闻言,赵括却是一点都不慌,随即说道:“有那数十万百姓,害怕无所产出?”

    “我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