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南京的各种问题
大明公务员第三十三章南京的各种问题第三十三章南京的各种问题 而今情况,已经不是朱允炆想听与想听了,而是他必须听了。 傅友德所言山河之限。 就是黄河与太行山天险,作为防御屏障,迟滞北方的进攻。 就北方来说,没有燕山,抵抗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黄河了。 更不要说山西在手,庇护陕西,更能令山西大军从敌后杀出。整个战略形势,看似在守,但是其实有利于进攻的。 只要稳住这个局面,等将来军力上搬回来之后,再大举反攻,数路出太行而伐河北,南方大军在一路北上,只要拿下河北地区,***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毕竟,草原在燕王手中,而今燕王遵从北京,但是北京都失陷了。 燕王是会识时务的。 总体上来说,傅友德承认而今南军处于下风,但是从长远来看,南京这边本钱还厚实的很。不过前提是朱允炆认清事实,不要折腾了。 甚至有些极端的一点,傅友德认为,当今天下之大患,不在北,而在宫墙之内,没错,就是朱允炆。 这是傅友德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在朱元璋麾下听命的时候,虽然被朱元璋压得喘不过起气来,但是朱元璋眼光精绝,还在傅友德之上,能广纳良言,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会直接说出来,根本不用乱七八糟的手段。 但是而今,傅友德感觉很累。 不是因为北京难对付。 虽然说,北京是不好对付,但是远远没有到绝望的地步。 毕竟,傅友德身经百战,胜仗打过,追亡逐北,斩将夺旗的大战打过,败仗也打过,山崩海啸,单骑逃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情况,他也遇见过。 大风大浪都见识过,今天的局面才什么地步了?远没有让傅友德觉得不可挽回的地步。 只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这个队友是自己的上司,更糟糕。如果这个上司还是有一个弱势的上司,压不住各方面的力量,更加糟糕。 傅友德就遇见这样的事情。 因为朱允炆底气不足,担心位置不稳,下面谁厉害他就对付谁? 正因为如此,傅友德想要做事的时候,一大半心思都要放在朝堂争斗上,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却变得困难重重。 朱允炆大抵自己没有感觉。 他其实并不知道,他的倾向性很多官员都能感受到。然后会变成层层加码。 朱允炆大概觉得,傅家的权力太大,需要限制一下。到下一层,卡一下傅家的事情,再下一层,所有关于傅家的事情都要特别关注,挑毛病。再下一层,找傅家的问题,最后,想办法找傅家的问题,没有问题,制造问题。傅家一定会谋反。 然后层层反馈到朱允炆这里。 最后,朱允炆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傅家已经墙倒众人推了。 朱元璋是深刻知道,官僚机构是什么玩意的。但是朱允炆心中却未必有数。或者说,朱允炆也是知道的。但是朱允炆更知道,整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其实就是他皇权的延伸。 他不能直接砍向自己的手足。 就好像,何夕对辽东派下手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分寸。否则就是自断臂膀。 政治人物与自己身后支持力量的关系,是考量他是政治家,还是寻常政治人物的关键。 只是此刻朱允炆没有什么选择,只能答应下来。 傅友德见状,干脆竹筒倒豆一般,全部说了出来,说道:「陛下,福建海上事务,臣没有插手的意思,但是海关 赋税乃是朝廷重中之重,而今各方面都在用钱。福建的战事,还请陛下细思之。而且,臣还担心,如果海上战事一直不结束,北贼会兴兵海上。」 傅友德这一句话,让朱允炆更是感觉不舒服。 东南战事因为对靖江王很顺利,朱允炆自然将身边的人安排下去培养历练。 培养自己在军中嫡系力量,一直朱允炆做的事情。 本来一切顺利。靖江王败北。朱允炆的人因为战功高升,甚至把持海上贸易,给朱允炆带来很多收入。 是的。朝廷的收入是朝廷的钱,朝廷的钱,都是有安排的。在朱元璋看来,朝廷的钱与自己的钱相差不大,朱元璋生活简朴,他有钱也是在朝廷上花,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皇宫的私下收入很少。 但是朱允炆就不一样了。 并不是说朱允炆生活上比朱元璋奢侈太多了。 是的,朱允炆并不如朱元璋简朴,但是一个人的花销才多少钱。朱允炆并没有大修宫室,酒池rou林。也就没有多少。 只是,朱允炆需要额外的钱给与跟随者额外的利益。 这就是朱允炆与朱元璋的不同,朱元璋下令,下面人敢不执行,提头来见。朱允炆就必须有额外的手段,甚至,对于一些文官与武将大佬,必须用各种手段,其中也包括钱,虽然不仅仅是钱。 所以,朱允炆必须有钱。
海上的事务,就被朱允炆拿到手中,作为财源之一。 之前傅友德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事情,不是不关注,不知道。而是知道不能越界。傅友德已经执掌大权,手中的军队几乎占据了南京所有军队的一半。 这种情况下,你还对皇帝在军中的力量指手画脚。 你是在想什么?或者准备做什么? 只是傅友德而今对海上的战事,已经忍无可忍了。 傅友德可是在日本打过仗的。他对北京的海上优势,其实很明白。这里面最大的优势,其实并不是船只的优势,而是造船的优势。真正说起来,海上船只数量以东南为最。 奈何,东南造船业却远远比不上辽东。 一方面是原材料优势,另外一方面是技术优势。而今更有市场优势。 原材料优势就不用说了,东北大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伐木业是整个东北最先发展起来的产业,适合造大船的木料储备了不知道多少。 要知道,一根木头从砍下来,到能够造船,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而今现在可以造船的木头,都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就开始储备的。但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正是海上船只有一些过剩,木料价格大规模下降,很多伐木场都倒闭了。 也就是辽东财大气粗能够囤积起来。. 技术优势就不用提了。 这十几年来,辽东一直是大明最新技术的试验场。旅顺造船厂更是大明,乃至整个世界技术最高的船厂。而且从辽东能够得到更多的铁件。虽然造船大部分用木头,甚至很多造船技术都可以做到不用一根铁钉,但实际上,不用铁钉固然有技术问题,比如铁与木头结合,时间长了会有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铁价贵。 而今随着何夕将铁的价格给打下来了,造船用的铁料越来越多了。 这些在辽东都能很便宜的获得。 也算是产业链优势。 在开战以来,南京几乎没有对海上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开海作为何夕制定的政策,没有被推翻,已经是看在钱的份上了,想要更多的优待,根本不可能。 所以,南京下辖这些地方,海贸还在顽强的进行着的,但是都不赚钱。 而何夕这边,为了打开市场,为了振兴海贸,何夕不惜发动战争。自然带来很大船只需求,很多商船都做随军的生意了。总之有极大的市场。 如此一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