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元史稿
大明公务员第六章元史稿最新网址:第六章元史稿 蒙古人宫廷资历都是由蒙古人写成的,然后让汉人翻译成各色文字,向各地传递命令。 也就是说,如果要修一部合格的元史,需要第一手资料,而第一手资料都是蒙古文。虽然说蒙古文不如后世满文,完全是死文字,是有大量能够翻译蒙古文的人在。毕竟大明有太多的蒙古人效力。. 但是元朝好歹维持了一百多年,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 这里面有大量宫廷材料,以这个时代的效率。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翻译完。以苏伯衡的想法,估计这一部元史,要修上十几年才能定稿。 毕竟,这是苏伯衡想要在青史上胜过宋濂的关键。一点也不许马虎。甚至,为此苏伯衡做了很多准备,本来苏伯衡对蒙古文并不精通,但是为了修史,苏伯衡从新学习蒙古文,而今也算是汉人中的蒙古文专家了。 还收了一个弟子。原本是国子监的黄观。再加上一直参与修史的蜀王。 苏伯衡准备,天不假年,他不能活着将这部史书修完。就让黄观与蜀王接着修。 所以,而今的仅仅是草稿而已。 朱元璋对修史这一件事情,分外看重。 朱允炆只能不住地督促,才有了而今的元史。对朱元璋说修好了。 朱元璋也无力去看了。让朱允炆给他读,不多别的,就读元顺帝本纪。与脱脱列传。 朱元璋听着,似乎回到了当初的峥嵘岁月,良久一叹,说道:「允文,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修史这一件事情如此看重?」 朱允炆说道:「孙儿猜出一点。」 朱元璋说道:「说说。」 朱允炆说道:「宋学士所著元史,乃是承袭元统,尊元而抑宋。而今,却是尊红巾,而贬蒙元。」 这里的宋,不是赵宋,而是刘福通韩林儿龙凤政权。 朱元璋说道:「其实,本该如此,太史公世家第一,就是陈涉。以陈涉何以为世家?这里就是学问所在,而元史之中,称红巾为贼,尊元为官,我大明何所出啊?你说宋濂如此大家,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 朱允炆语塞。 这话他不好说。因为朱允炆而今的班底之中,有大批宋濂的徒子徒孙。否定宋濂。就是等于否定这些人。 但是朱允文也不好说宋濂是不懂,不明白。 原因很简单,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宋濂怎么可能不明白。 或言,元史是元朝的历史,应该将刘福通等人列到明代历史之中。否则元末历史与元朝本来的历史不协调。 抱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朱元璋修史,可不仅仅是为了给元朝盖棺论定。而是确定大明根本原则的。 对于刘福通等人身份定位,对于元朝的定位,是反应出明朝的自我定位的。 大明承袭元统,要知道元朝对地方宽松之极,元代的士大夫们过得可要比明朝舒服多了。百姓民不聊生,可不是他们民不聊生了。承认元朝为正统,元朝一些政策在明代就可以作为参考。其实明代也是如此的。虽然朱元璋一心学习汉唐制度,但是实际上,是继承了汉唐的皮。内里却有很多蒙古人的传统。 比如,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就是因为胡惟庸手中的相权,并不是汉唐丞相的相权,而是元朝丞相的相权。虽然,胡惟庸手中相权,是汉唐丞相之权,胡惟庸的下场,也不会惨到这个地步。 这些道理,朱允炆不觉得宋濂不明白,不知道。宋濂可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家。这些浅显的道理,岂能不知道啊? 只能说,宋濂的屁股有一点歪。或者说,并不是宋濂的屁股歪,而是宋濂的意见,代表 了当时的共识。 朱元璋说道:「记得这一点,你是朱家的皇帝,不是别人的傀儡。你所思所想,必须以朱家统治为核心,而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 朱允炆说道:「孙儿明白。」 朱允炆对朱元璋说他是朱家皇帝这一件事情上,并不吃惊。这也是朱允炆对朱元璋一直毕恭毕敬,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原因,朱允炆觉得,他而今虽然没有太孙之位,但是其实已经稳了。 毕竟,而今南京城中,除却他之外,只有蜀王,与他几个弟子,还有秦王家的几个皇孙。 可以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对他有威胁的。 真正对他有威胁的是朱雄英,一直在北京没有回来。再加上,朱元璋一直对他耳提面授,传授很多他在别人那里听不到的帝王术。他内心之中,早已确定自己的地位了。 朱元璋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选你,而不选你大哥吗?」 朱允炆听了一愣,说道:「孙儿不知道。」 朱元璋说道:「是因为你大哥表现的太明显了。你何姑父是大才,在为政之道上,他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且看他在北方做的事情,辽东本来是边荒之地,但是而今却是北方核心之地,辽东北支撑长春,燕国,东支持高丽日本。可以说无辽东,就没有大明在东北的万里江山。如果,整个大明都如辽东一般,这大明天下就不仅仅而今十四省了。」 「那时候,大明也能超出三百年的铁律。但是我老了,你大哥不懂隐藏心思,做不得这个位置,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你来做了。」
朱允文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朱元璋说道:「怎么了?」 朱允炆说道:「孙儿怕做不好。」 朱元璋说道:「无妨,尽人事而听天命。也是而今大家过安稳日子,何小子晚生几十年,如果何夕早生几十年,可以说得之可得天下。」 朱元璋对朱允炆寄托的希望,其实很小的。 但是因为朱允炆这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所以朱元璋也给朱允炆足够指点,这一句话,是希望朱允炆将来吃了败仗之后想起,从而推进变法。 至于,朱允炆能不能做到,那就是朱允炆自己的事情,关我朱元璋什么事情。 机会都给了。能不能抓住,就看个人的悟性了。 朱允炆心中暗道:「皇爷爷人老心不老。却不知道打天下与治天下完全不同,治天下人不拘一格用人,即便是贼寇,赘婿之流,杀妻盗嫂之辈,该用也要用,该赏也要赏。但是治天下却不一样,治天下,在于一道德。令天下人各安其位,安守其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才能千年万世而有天下,如何夕所言,则尊卑不分,我皇家何以自处于天下?」 「不过,皇爷爷就要走了。我就当安慰安慰他了。」 朱允炆在东宫的老师,全部是大儒。他的治国理念,从来是儒家的。虽然朱允炆内心之中,可不是他表面那么纯良。但是在治国上,却完全遵从儒学的想法。 因为朱允炆知道,儒学状态下的天子,才是最适合他的。也是最舒服的。而何夕学说否定了天人感应,看似让文官不能以天象来说事,其实动摇了天子的根基。 既然天人感应是假的,那皇帝还是上天之子吗?皇帝不是上天之子,那为什么皇帝要高高在上,我们却要听令于皇帝啊? 朱允炆可不想因小失大啊。 毕竟那些天人感应用来说事的大臣才几个,皇帝要对付大臣,有太多的办法,而否定天人感应是其中最蠢的办法。所以,朱允炆从不否认何夕的才华,也不否则何夕学说有太多可取之处。 但是仅仅这一条,朱允炆就不用他。毕竟 作为一个皇帝,国家发展好坏,与自己位置那个更重要,简直不用说的。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