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朱元璋的失望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七十九章朱元璋的失望第一百七十九章朱元璋的失望 朱元璋淡然问道:“太子派纳哈出给何夕下命令,保全刘三吾的性命。” “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说道。 朱元璋淡然说道:“知道了。” 这个小太监缓缓退下,夹杂在一众太监之中,没有任何起眼的地方。 朱元璋眼帘微微垂下来,心中暗道:“太子,你让我失望了。” 天下能瞒得过朱元璋的事情很多,南京能瞒得过的朱元璋的事情就少了。而皇宫之中,能瞒得过朱元璋的事情,恐怕就没有了。 如果朱元璋做不到这一点,根本就活不到现在。 太子自己觉得做得隐蔽,其实他不知道,在他下命令的一瞬间,就已经有消息往乾清宫传了。只是有些慢而已。 太子让朱元璋失望的地方,就是太子不支持变法也就罢了。居然要站在变法的反面。 这让朱元璋非常恼火。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吗?不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抵制吗?这些都知道。正因为知道,朱元璋才决定将这些事情都走了。好让朱标接受一个干干净净的新世界。 至于让太子为变法这一件事情收官,那不是很正常的。 而且即便,太子不做这一件事情,就不做其他的事情了。 以前朱元璋有为子孙将所有事情都做了,子子孙孙传承基业就好了。而今学习过一些唯物主义哲学之后,朱元璋明确一件事情,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 更明白,未来的工业化时代,虽然繁华,而社会流动与变化,是农业社会的百倍千倍。一个皇帝再以静态的目光看问题,是绝对要出问题的。 从今日开始,未来几十年,不上百年,都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大时代。 他其实,并不在乎太子怎么想?看的是太子怎么做。 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对太子有着绝对的宽容之心。太子现在不懂,没有关系,你看着就行了,很多事情将来总是会懂的。而做出反对行为,却是万万不允许的。 因为,太子本身的班底,就有很多需要清理的对象。天下间,有太多太多反对新法之人。太子一旦做出这样的事情,将自己的心思泄露出去,一定会遭到很多人拥护。 这让新法与旧法之争,演变成了太子与皇帝之争。 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只是他即便不想看见,今日这局面,似乎就要向这个方向倾斜了。 这如何不让朱元璋失望。 一瞬间,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刘三吾必须死。 即便不为了变法这一件事情,单单为了离间天家父子。就够了。 不过,这戏台已经搭建好了。岂能不上台了。 朱元璋再次整理衣服,走了出了大殿。 ------ 呜呜呜,无数号角之声响起,叮叮当当的雅乐,也随风而动,数千锦衣卫,一个个身高七尺,相貌端正。脸上没有一丝瑕疵,身穿锦衣,手持仪仗,簇拥着朱元璋的銮驾,来到了奉天门下。 朱元璋下了銮驾,缓缓走到了龙椅之上,坐了下来。 龙椅与其说是椅子,不如说是塌,一张短塌,人坐上去之后,四面不靠,只能正襟危坐。 朱元璋使了一个颜色。立即有太监出列,手持圣旨朗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历经百战,乃有天下,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朕修大明律再三,依然玉壁微瑕,朕令三品以上官员,上奏言此事,朕今日临朝,令有司畅所欲言,论大明律利弊事,钦旨。” 朱元璋这一道圣旨,并不奇怪,甚至在很多人预料之中。 一时间按照官员大小顺序,下面官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从大明律之中选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毕竟,或许官员们还不知道所谓变法到底怎么变,但是大明律修订,都是已经确定了。他们一律支持修订大明律,也要给出理由。 何夕倒是听了他们的理由。 第一量刑过重,第二刑罚过多。 总之,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减刑,不管是减少量刑,合并罪名数目。 毕竟,大明律对官员犯罪这一块,太狠了。简直一点余地都不留。岂能不让这些人胆战心惊之极。 然后,就是法外加刑。 这一点也是官员苦恼之极。不过没有人敢多说。 无他,法外加刑的人是谁?是朱元璋。 要这样做的人,岂不是要消弱朱元璋的君权,朱元璋是何等人?怎么会同意?既然不能同意。这方面如果说了,到底会有什么下场,还真不好说。 何夕站在大臣之中,听着陈腔滥调,却没有一点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是目光看着站在自己不远的刘三吾,还有大臣之中,那些素有清名的人。看看有没有谁忽然跳起来。 出现在他预料之外的变化。 很显然是没有的。 只是朱元璋有些听烦了。他忽然用手指敲了敲龙椅前面的案几,一时间数千平的广场之上,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呼吸,只要风呼呼的挂在旗帜之上,才一点声响。 朱元璋淡然说道:“今日,没有反对修订大明律是吧?” 之前朱元璋,办事何尝如此拖泥带水。要下面人每人发表意见,京师三品以上官员,也有一两百个,其中更有一些超品的勋爵之类的。一个个说,不知道耗费多少时间。 于是,朱元璋直接问了。 下面人鸦雀无声。 朱元璋也不说话,一抬手,立即有太监又宣读一封圣旨。 这一封圣旨,谁要下面人推举修订大明律的人选。 刘三吾见状,大声说道:“陛下,老臣愿意自荐。”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缩,眼睛之中流露出一丝,温柔的杀意,他说道:“好。还有谁愿意自荐?” 何夕说道;“臣愿意自荐。” 朱元璋等了一会儿,却见广场之上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 毕竟这才是大明洪武年间官场的常态,说人人自危,每日出门都不知道回家的时候头颅还在不身上,是有些过分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威势之下,大多数人都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却是事实。
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插手这一件事情。 更不要说,他们也不习惯朱元璋的变化。 之前,很多大事,朱元璋都是一言以决,那么好像今日,居然问下面人的意见?他们敢有什么意见? 朱元璋说道:“刘三吾,你觉得你们两人之中,谁更适合做这一件事情。” 刘三吾说道:“老臣比较适合。” 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起的说道:“为何?” 刘三吾说道:“何夕资历浅薄,多在外地任职,没有在中枢任职过,大明律修订。乃是天下大事,岂能任用此人?当用儒臣主之。” 朱元璋说道:“那你准备怎么修订?” 刘三吾微微一顿,说道:“减刑修省,与民休息。” 朱元璋说道:“朕定下的赋税高吗?” 刘三吾说道:“不高。” 如果仅仅按官方赋税来说,明清的赋税都谈不上高。只是中后期,有太多的附加税,而今还是没有的。 朱元璋说道:“天下徭役都很重吗?” 刘三吾说道:“北方徭役要重一些。南方的徭役要少一些,即便上也不算重。” 朱元璋说道:“既然,赋税不重,徭役也不重,何以言天下百姓不再休养生息?” 刘三吾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天下情况,是要跟谁比的。 朱元璋治理天下二十年,大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算是进入了治世之中。 让刘三吾否定大明的情况,睁着眼睛说,天下百姓困苦之极。更要说,这种困苦之极的情况,是因为朝廷的赋税与徭役。他是说不出口的。 当然了,大明百姓并不是都活的很好的。但是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大抵是三个原因,第一是地理环境,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也是很正常的。第二,就是当地权贵的压迫,第三,就是贪官污吏。 第三种数量上并不多。 毕竟朱元璋杀官,那是杀得刀都卷刃了。 与朝廷关系并不是太大。反而与这一次新法要打击的一些群体关系相当大。他在这些地方不敢乱说。 朱元璋说道:“刘老夫子,回答朕的话。” 朱元璋就是要一步步的将刘三吾给逼死,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杀人。杀人也是要找原因的,或者说借口。朱元璋就是一步步逼着刘三吾说出一些话来。可以扣上大不敬等帽子。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又出意外了。 “父皇,”太子出列说道:“儿臣以为,刘老夫子年纪大了,精力不行,此番奏对,又进退失据,并非主持此事的人选。” 朱元璋看了一眼太子,眸子之中淡然如水,说道:“好。” 只是这眸子之中,似乎没有一丝感情了。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何夕深吸一口气,说道:“臣谢陛下厚爱,臣以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此事当开诚布公,与天下人共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