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一章 盐场

第四十一章 盐场

    大明公务员第四十一章盐场第四十一章盐场

    只是,何夕的运气并不是太好的。

    抹香鲸虽然分布整个全世界,各种不结冰的海域之中。自然包括,渤海,黄海,等海域。只是何夕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这一次鲸鱼之中,并没有一头是抹香鲸,自然也没有发现,龙涎香。

    何夕暗暗失望之与,他也没有时间留在这里。

    只是交代给当地的官员。立即带着随员,沿着西海岸,一路前行。这道路并不是很好走。从沈阳到旅顺口一路都是驿道,虽然古代的驿站,还不如而今的乡村公路。但是最少是平整地面。

    而沿着海岸线一路只有人马踩出的道路。连修缮的痕迹都没有多少。如此一来,更是艰难。好在何夕不赶路,他是要视察这些盐场。顺便赶往营口。

    这一片海岸,有数百里沙滩。特别适合晒盐。

    何夕一路上视察过去。首先要看晒盐技术还有什么缺憾与短板。然后再考察统计,盐场的产量。看看今年之内能有多少斤盐出售。虽然说盐不能往大明卖。但是到底是硬通货。如果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将盐抵账,这些海商也是会同意的。

    毕竟,不要看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大面积的海岸。在盐业上并不发达。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硬通货。

    有足够的价值。

    不过从技术来看,晒盐本来也没有什么难度。

    首先,元代福建已经有晒盐技术的雏形。甚至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只是没有得到朝廷推行。并不是技术不好。而是对官府并不友好。在煮盐时期,朝廷用来控制盐产量的方式,就控制铁锅。那种专门用来煮盐的大铁锅。这东西很重,而且不容易携带。官府只需要控制这东西,那么大部分盐产量,都不会从他们的监管之中逃逸出去。而如果变成晒盐。天下间哪里没有海滩,即便不是大陆上的海滩都能监控起来,那海岛上的海滩怎么办?

    虽然说,并不是所有海滩都能晒盐。但是朝廷想要掌控盐业的期望注定落空。

    这才是晒盐法没有推行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晒盐法有什么难度。

    而今晒盐法的原理很简单。不就是物质三态转化。以及溶液饱和之类的物理知识。这一点点道理,何夕早就写进教材之中。所以何夕指出这个原理之后。对于下面的工匠来设计出一套晒盐体系,并不是太困难的。

    更不要说,有福建的晒盐法作为参考。

    只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中。何夕也没有从诸多方案之中去选择最优的方案。而是,直接将各种方案全部用上了。才有这几百里延绵不断的盐田。

    当然了。之所以建造速度这么快。一方面,何夕将大量高丽移民,直接拨到了盐场下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另外一项新技术的大量实验。

    不是别的,正是水泥。

    并不是说,没有水泥就不能造盐田的。

    盐田需要的是一层不渗水的土地。好能将海水留下来。但是想要得到这样的土地有很多办法。比如用三合土。比如用盐铺成一片。总之,有的是办法。但是时间上功效之上,都是很成问题的。

    不能快速大规模推进。

    而水泥,就不一样了。

    虽然说,在何夕看来,水泥的配方完全称不上成熟。水泥凝固后的各种数据,都称不上理想。虽然说,而今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何夕也不知道这第一代水泥,会在几年之后风化。

    但这样的数据,不大规模使用,是万万得不到的。而水泥的改进,也应该建立在大规模生产上。

    于是,抚顺水泥厂就靠着抚顺煤矿建立起来。毕竟抚顺这一片资源很丰富。烧水泥的大量石灰石等原材料都能在当地找到,毕竟这也算不得什么稀有的矿产。各地都有。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安排了开山断龙脉的任务。何夕做这一件事情,总不好对别人真实目的。只能大规模在满清所谓的龙脉上挖掘。不就是十几座山峰吗?挖平就行了。

    反正后世发展,不知道挖平了多少山峰。何夕只是在开矿的时候稍稍偏离一点而已。

    正是有了水泥的生产。第一批水泥,投入在盐场之中,这才修建这百余里的盐场。

    “这水泥的质量堪忧,或者说第一代水泥,没有想到在这种高盐高湿的环境下用吧。”何夕踩在盐场边缘的水泥地,已经看出来水泥崩裂的小碎片了。他捡起两块。对着一磨,立即有一些粉尘掉了下来。何夕心中暗暗思索。

    何夕随即问铁铉道:“这好用吗?”

    铁铉也是国子监出身。历史上他被朱元璋看重,从国子监出来之后,直接到了礼部。而今国子监一系,是何夕的地盘。铁铉更是何夕夹带之中的人了。只是铁铉还很年轻,才二十二三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铁铉是回回人出身。

    虽然说,大明对于异族一视同仁。但这个观念,是在开国之初非常强调,但是到了后来,就不怎么强调了。

    是大明开国的时候对异族没有歧视,到了大明中后期就变得歧视起来了?

    不,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少什么。在大明开国之初,面对非常复杂的问题,朱元璋才要反复强调这一点。但是天下太平之后,在文官之中,虽然不多。但是在武将之中,为大明效死的异族将领,不知道有多少。即便在明朝危亡之际,也有满桂这种出身蒙古的将领,以及出身西南土司的将领,奋斗到最后。

    可见某些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就不用再多说了。反倒是清朝三百年,无时无刻不再讲满汉一体。

    铁铉在这种环境之下,还是受到一些阻力的。

    不过,何夕很提携铁铉,让他掌管辽东所有盐场。而今身上只有一个代理的官职。如果他能办好的话,辽东盐运使,就是铁铉了。

    铁铉说道:“非常好用。有了这打根基,才有这些盐场用最快的速度建好。”

    何夕说道:“现在已经开始崩坏了?”

    铁铉说道:“大人,这边来看。”随即铁铉在盐场上找了一块地方,拔出身上的匕首,向下面挖。很快将山面的盐层给挖开了。出现一层坚硬的土层。铁铉说道:“下官发现,晒盐时间长了。就会是这个样子,已经不需要水泥地了。”

    何夕抓了一把泥土,细细看。这其实是沙土与盐粒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这种盐土,其实已经能够成为盐场最底层的基石了。

    只是何夕心中暗叹:“水泥还需要继续努力。”

    何夕将水泥的问题,放在一边,问道:“产量如何?”

    铁铉说道:“大人,晒盐这一件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做。虽然从福建请来一些人手。但是细细询问过,他们也不过是懵懂地守着祖上的办法。根本不知道其所以然。下官只能从头摸索。”

    “也是因为日照的原因,从第一茬盐开始,需要半个月才能收一次,不过几十斤而已,最近改善工艺,再加上天热了。已经到了五日收一茬。每亩百斤,下官可以保证,在夏季,能做到一日出一茬。亩产百斤左右。”

    何夕一愣,说道:“现在有盐田多少顷?”

    铁铉说道:“而今有大小盐场十三个,只是因为投入不同,各地的盐场产量也不同。下官说的这个产量,也只有这里能够达到。其他盐场的大概只有明年能够达到。总体上,盐田大概有两千多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