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南洋四镇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四十三章南洋四镇第一百四十三章南洋四镇 宫中的晚饭,一如既往。朱元璋的口味比较重,大油大rou。 何夕也不是第一次吃了。 记得他第一次来到这个时代,就是吃着这样的饭。 也是在这里。 一时间,有一种往事再现的感觉。 有往事再现感觉的不仅仅是何夕。还有朱元璋。 当年的何夕,突如其来,奇装异服。言语上,也很难沟通。但是而今的何夕,一身官服,正襟危坐,头发也从短发秃头,变成了正经的汉家衣冠。之前的何夕,做事毛毛躁躁,很多事情,没有他朱元璋帮忙,根本就做不来。 但是而今的何夕,在南洋做了好大事业。 朱元璋很清楚,他在大明之内,自然是一言九鼎。但是在南洋,知道朱元璋是谁的人,固然有。他朱某人影响力,到底有多少,却是很难说的。而何夕能子啊这样的环境之下做出这样大事。 朱元璋既高兴,又有一些失落。 在朱元璋看来,何夕算是毕业了。 在此之前,朱元璋的态度是保护加培养,但是而今,却真能当得力人手来用了。不用再cao心收拾烂摊子。 当然了,这并不说何夕就完美无缺了。只是人的材质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一样,为人处世也不一样。何夕在权谋上,在政治嗅觉上合格就行了。其他方面是何夕的长项,足以弥补其他缺陷。 就好像,何夕在南洋作为。 朱元璋扪心自问。他做不到何夕这个样子。或者说,他根本想不到这一点。毕竟,纵横家之学,也就是在外交上的学问,在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近乎屠龙之术。不过技艺多精湛,天下无龙也。 而今何夕根本不用学,后世大国争雄,各种手段,合纵连横,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代理人战争,卖队友的技巧。甚至极大的开拓了外交这方面的学说。何夕根本不用如何钻研,耳渲目染之下,得一二之技,将抵定了南洋局面。 让大明投入最小,获利最大,深得上兵伐交之道。 朱元璋估计,整个天下能做到这一点的,不过何夕一人耳。 只是,朱元璋对何夕成长如此之快,也感到吃惊。 朱元璋其实很重视人才的培养,毕竟,朱元璋手下很多将领,都是朱元璋培养出来的。如陆仲亨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陆仲亨上限就在哪里放着。朱元璋给陆仲亨定下未来路线,就是在外镇守,而今是南洋,将来或许是西域,反正,陆仲亨在外一辈子,估计能劳苦功高,死了追封国公,郡王。但是在朝廷之中,被人三言两语忽悠去了。可就死无葬身之地,还牵连子女了。 这让朱元璋不得不感叹,后世的教育体系。 很常见的东西,人们都不珍惜了。就好像后世教育体系一样。几乎人人有学上,就不觉得这个有什么宝贵的了。却不知道,在朱元璋看来,高下立判。同样拿陆仲亨相比,陆仲亨遇见朱元璋的时候,比何夕遇见朱元璋的还小一些。但是跟随朱元璋这么多年,当年朱元璋对陆仲亨等一批老班底。不在现在对何夕的态度之下。那真是当家人来看待。毕竟朱元璋家族单薄,必须聚拢人心。才能成大事。但是大浪淘沙之下,也只有陆仲亨等数人,有所成就。 其余一些人固然是死在战场之中,但是更多人早早到了自己的上限。当全国各地当各级军官。不过资格老,有些优待而已。 当然了,虽然这些人成就不高,但是却是朱元璋最忠诚的班底。 陆仲亨已经是其中佼佼者了。但是陆仲亨打仗还行,但是距离帅才还有一段距离。其他方面是一塌糊涂。而何夕,朱元璋也不过给予点拨,给予培养。但是数年之内,已经懂了大明官场各种规则,更是在各地都有建树。 但是朱元璋知道,何夕的天资,比起天下第一流的人才,是有差距的。但是而今的表现,执掌一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是什么补足了何夕的天资,就是后世十几年的教育,给了何夕看世界不一样的视角,持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只是何夕自己茫然而不自知。 朱元璋看着何夕长时间不说话。 何夕心中越发紧张,心中暗道;“我在南洋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何夕越想越多,心中一动,暗道:“对了,有一件事情,我没有说。” 何夕立即说道;“父皇,关于南洋的事情,有一件事情,刚刚不好说。” 朱元璋说道:“什么事情。” 何夕说道:“关于南洋铜矿。” 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南洋铜矿?” 何夕说道:“是的,我查看资历,又在南洋探查。已经知道了后世宿务铜矿在什么地方了。就是在苏禄国。而今苏禄国王就在这一次来使之中。” 朱元璋说道:“我记得,这个铜矿规模很大。而且在一个岛中。” 何夕说道;“正是。如果有了这个铜矿,朝廷就能大规模铸钱。金银铜铁四级,或者三级货币体系,用以代替宝钞体系。想来这个铜矿在,一二百年之内,大明的货币,就不会短缺了。” 何夕研究过很长时间宝钞。但是他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宝钞体系。
无他,宝钞的欠债太多了。 这个欠债不仅仅是大明的。还有前宋的,金朝的,元朝的。 这三个国家在灭亡之前,都是滥发货币。再加上大明宝钞从一开始,就冲着滥发,搜刮民财去的。可以说,而今的宝钞,能与后世军阀所谓之军票差不多。 无非是一个没有主观意愿,朱元璋只是不懂这些金融知识而已。而后世是主观的而已。 即便,从洪武十四年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在大规模发现宝钞。但是依然挡不出宝钞价格下跌,这其实也是这些年,大明财政逐渐吃紧的原因。之前没钱就印宝钞。而今这一项断了。才会让各方面都用度就减少了不少了。 一两百年之间,中国百姓,经历四五次纸币的破产。几乎所有人都学乖了。对于纸币早就没有信任了。 钱,本质上是信心,是信用。既然没有人信,这钱就不值钱了。 何夕觉得,还是重新回到贵重金属本位货币上比较好。至于信用货币。要等一等吧。但是贵重金属货币,就要有足够的贵重金属。须知,中国的纸币完全是贵重金属缺乏,特别是铜的缺乏给逼出来的。 如果宋朝有源源不断的铜矿,那么也不会搞出交子。 朱元璋说道:“我记得,苏禄这个国家,好像在二三十年后,请求过内附,是不是这个苏禄王?” 何夕说道;“这个不清楚。南洋很多国家都没有什么史料,都是靠中国的史料才能窥探他们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知道了,这一件事情,我会留心的。” 朱元璋留心的结果,在送别诸国使臣的时候,苏禄国王在宴会上痛哭流涕,向大明请求献土归顺。朱元璋再三劝说,安慰。也无济于事,苏禄王表示,宁为大明之鬼,不为苏禄之王。 朱元璋见苏禄王如此之坚定,也不好拒绝,最后答应下来。不过重申,仅此一例。下不为例。 于是大明在南洋的版图,基本确定,就是南洋四镇,新州,旧港,三宝,苏禄。终洪武之世,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真正的大变动,是在之后。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