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北上遇倭
大明公务员第五十四章北上遇倭第五十四章北上遇倭 这几日,何夕什么也没有做。就是观摩海运是如何运行的。 经过数日的装卸作业。一百多艘大船,终于装满了三十万石粮食。在黄道吉日,专门拜过妈祖。从长江南下,先顺势东行出海。然后寻找黑水洋流,然后转向向北。 一路上,海天茫茫。除却本纲其他几艘船之外。其他船只,很少能看见。 一百多艘船,看上却不少。但是放在大海之上,几乎是沧海一粟。何夕本来以为,一百多少船,还能保持队形。但事实上,十艘船能保证在彼此目视的范围之内,已经很不容易了。 因为船与船靠得太近了。是容易出问题的。 船与船如果同向而行。距离太近,因为两船之间湍急的水流,会导致两艘船失去控制。重重地撞击在一起。 当然了,如果说这船队真的一点队形也没有。也是不对的。大抵上是一字长蛇阵,以十船为一纲,首尾相接。鱼贯而行。 正因为如此,视觉上很难看到前面,或者后面的船只。而且纲与纲之间,也是有距离的。于是,大部分船只只能看见自己前后的就艘船,或者本纲的船只。 而且顺着洋流的航线,更是看不见陆地的。 让人感觉,置身于天地之间。犹如一浮木而已。 而且从福建到澎湖,从澎湖到台湾,其实很近的,一般一昼夜,就能靠岸。而从长江口到辽东,即便是顺风顺水,也要十日上下。与何夕在东南海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这一日,何夕围绕着座船走了一圈,算是散步。看着单调而壮阔的海洋。心中有些感觉无趣。 不过,他也知道,在海上风平浪静,无趣就无趣一些吧。 “何老弟,你来了?”张赫说道。 张赫此刻在整艘船最重要的船舱之中,也是最开阔的船舱之中,最前是船舵,后面一张大木桌子上,木头桌子上面钉着一幅海图。何夕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每看一次,都有一种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感觉。 这图上,标示得很详细。 比如海岸上的标记物,还有海中的标记物。比如礁石。用以确定船只的位置。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是天上的标志物,也就是牵星定位。详细标记了天上星辰的角度,位置。 可以说,从这些点上来说,连成一道航线,完全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这一道航线是对的。但是整张海图大多数地方,都是错的。山东半岛,朝-鲜半岛。等很多地方,还有岛屿,都是完全扭曲的。真不知道是用什么画的。 当然了,何夕也知道,比起后世用飞机卫星测绘的地图。这个时代的地图自然是远远不如的。但是能精确到这个地步的地图,已经算不错了。 不过,更让何夕有些出戏的是后面。用屏风挡住的一个八卦台。八卦台中间,有一个凹陷。此刻中间装满了水。水中还有一个铁质鱼作为标记。没错,这就是指南针。 何夕充分肯定他的作用。但是这种充满神秘感觉的摆设。以及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使用方式。恨不得每一次使用,口中都道:“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云云。 不过,这的确是大明的现状。 不能不承认,中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其实很多生活之中积累出的经验。都是很科学的。但唯独没有科学的解释。还有一套自己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 这一套理论,在很多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中医,中医很多理论,寒热,阴阳,五行,补下。等很多理论,与这些风水玄学的理论,是相通的。但是他偏偏有用。这就很尴尬了。 何夕也有一些尴尬。 面对这样的场景,他正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外面传来惊呼之声,说道:“大人,前面有情况。” 何夕立即跑了出去。看着高高桅杆上的瞭望手,指着前面。何夕立即掏出自己的手机,用袖子遮掩住,只露出摄像头,向远处调焦拍照。这也是何夕在海上才琢磨出的玩法。 其实,并非没有望远镜。虽然没有无色透明的玻璃。但是无色透明的水晶还是有的。 成本问题,在单只望远镜上,不做考虑。 但是由于技术问题,何夕觉得这种倍率比较低的望远镜。甚至比不上,男宿舍偷看女宿舍的望远镜好用。更不用手机自带长焦功能。 很快,何夕就发现前面有什么不一样。 有一道狼烟冲天而起。 是警讯。 不用何夕吩咐。这一纲十几艘船,在张赫的指挥之下,就升帆加速冲了上去。 望山跑死马,海上追逐战,看似激烈,但其实节奏并不快。从发现警讯,到他们这些船只赶到,其实过了大半个小时。随着船只追上去,何夕远远看上去,有一些小船。围绕着前面一艘粮船。 只是这些小船,与运粮的大船。就好像几只猎犬,围绕着一头大象一般。大船上时不时发出几声轰鸣。而十几艘小船徘徊不去。同一纲的几艘船,也渐渐靠拢。
等这些小船看见船队后面追过来。几声尖锐的声音。从气息上。不像是中原的乐器。这些十几艘船,才远离了这艘船。缓缓地退去了。 张赫脸色有些难看,换乘小艇,登上了刚刚被包围的大船。何夕一并随行。 张赫一番巡视,发现死了七八个人。都是被长箭给射死的。还有两人掉进大海之中,此刻再也找不到了。 张赫也只能安慰一下众人,宣布对死者的补偿。安抚军心之后,就再次回到自己的船上。 刚刚张赫做事的时候,何夕没有说过话,此刻静下来了。何夕说道:“刚刚那些人是什么人?” 张赫说道:“就是所谓之倭寇。” 何夕说道:“所谓之倭寇?” 张赫沉默片刻,说道:“我在洪武初年镇守东南,大明海疆从南到北,都混过。倭寇之中,自然是有倭人的。但是中国人。朝-鲜人,甚至女真人。南洋人。何尝少了?倭人未必是头目。只是,大明初定,万象更新。难道要说朝廷逼着百姓入海为寇,多不好听。” “倭寇,也就倭寇了。” 何夕听了张赫的话,其实也明白。海盗是最容易国际化的团队。为了海上讨生活,什么样的人不能合作。说到底,都是一些亡命徒。 就好像梁道明,陈祖义,他们麾下难道没有倭人吗?日本足利家对日本控制不够,有很多日本武士在本土待不下去。这些职业武士,除却战斗与杀人。什么都不会,只能在海上吃这一口饭。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要知道在德川家闭关锁国之时,整个东南亚就好像华人街一样,也有很多日本人的定居地,数量相当不少,这些地方很多都经营数百年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大明朝廷将这些人定义为倭寇,那只能是倭寇了。 何夕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说道:“对于这些倭寇,难道就这样算了?” 张赫说道:“那怎么样?去追杀?”不等何夕回答,他就自己回答道:“那是不成的。我的首要任务,是将这一批粮食平安到辽东,而不是去剿灭倭寇。” “而且。”张赫的脸上有一丝落寂,说道:“海上的倭寇,也好,海盗也好。其实是剿灭不完的。只要海上有利益在,这样的人就是杀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