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五章 大明医道现状

第八十五章 大明医道现状

    ,大明公务员

    第八十五章大明医道现状

    “这真的可以吗?”戴原礼活了几十岁了,自觉见多识广。什么样的人没有见过,什么样的事情没有见过,如果是别的事情上,也就罢了,在医术上,戴原礼更是有超出常人的自信。

    不说自己是天下第一,那是谦虚,给自己留有余地。但是自信天下之间的医术,绝大多数都知道,即便不知道,也听说过。

    比如之前的天宁寺秘药,戴原礼没有见过,但早有耳闻。

    但是而今在何夕面前,他忽然觉得他这些年是不是有些太自傲。因为从何夕口中有太多稀奇古怪之言,乍一听,仿佛是天方夜谭。但是细细品味,却有合理的地方。

    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那想法,好像根本不是人能想出来的东西。

    一下子打击着这位师出名门,当时绝顶的神医没有自信了。

    何夕说道:“戴神医不是自己验证过了?即便神医不相信我,也应该相信自己看到的吧。”

    戴原礼在京师这一段时间,一直主持解剖研究,还弄上了显微镜。虽然比后世的显微镜,朱元璋让大明能够巧匠制造的显微镜的效果,其实比淘宝上二百块钱不到的玩具,相差不大。

    但即便如此,也给戴原礼推开了一扇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门。

    这些天戴原礼已经积攒了很多疑问。而这些意外,在何夕这里都有了解决,比如血液循环,身体各器官的基本作用。细胞论,细菌论,微生物等方面的理论。

    在后世几乎是常识,但是在戴原礼这里,就近乎天书。

    很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刚刚提出的时候,是多么惊艳。

    不是戴原礼觉得何夕的脑袋不是人的。实在是很多结论,都是有前提的。是顺着某一个方向推导出来的。而何夕直接说了结果。而中医很多理论,与这个结果一点也不契合。

    而这结果偏偏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好像是,空中楼阁。戴原礼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些东西是怎么想出来的。

    何夕也说不清楚。

    毕竟,将科学理论融入儒学之中。何夕还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如果为了让人信服,再造一套医学理论,他的工作量就太大了。而且可用的人也都太少。既然如此,弄不明白就弄不明白吧。

    反正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自己一些东西,未必能被自己的理论解释。只要能用,好用。自然会有后世的医家做出解释的。

    戴原礼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也好,我今后就将何大人的理论一一验证一下。如果都对的话,那就是医道一大突破。”https://

    何夕说道:“戴先生,这一件事情,并不是你一个人能办完的。”

    戴原礼以为何夕说得是研究解剖这边的人手不够。

    的确不够,对于寻常郎中来说,他们解剖尸体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些人的水准近乎什么?近乎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拿着一本古代医书,对着上面写的治病救人。

    甚至还不如,毕竟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一些基本常识还是有的。最少不会给药方里面加一块锡。

    所以,这等机密事,是不能随便添人的。戴原礼对这一件事情,其实一直有负罪感的。也没有推荐人选,所以锦衣卫那边,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剩下都是锦衣卫派过去打下手的士卒。

    戴原礼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放心吧,老夫还是有些弟子的。”

    “哦。”何夕这就感兴趣了,说道:“不知戴先生弟子多少?”

    戴原礼说道:“恩师从来大开门户,愿意学医者来者不拒。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得医者诊治。我秉承恩师之愿,从四十岁开始独立行医之后,也光招弟子,而今十几年间,有堪用者将近三十人。”

    戴原礼言语之间,还是有一些骄傲的。

    他觉得,他这些年培养出近三十个合格的郎中,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何夕说道:“不知道其中如先生者,能有几人?”

    戴原礼叹息一声,说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毕生所学,能有恩师之八成。但是我弟子之中,能有我之五成。也就不错了。或许将来他们时间长了,经验更足,能有所长进?”

    戴原礼说的这话,估计戴原礼自己都不相信。

    三岁看老。戴原礼这个水平,判断每一个弟子的未来成就。未必全然准确,毕竟未来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判断对。但是大部分还是没有差错的。戴原礼觉得,他这些弟子们,没有一个将来能比得上自己的。

    有时候,绝技失传,固然是有些人敝帚自珍,宁肯带进棺材里,也不肯传给弟子。但是却有一些,是老师根本传不下去。无他,在科学体系之前,很多技艺,有赖于经验传承。但是经验这种偏主观体验的东西。

    是很难说明的。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都是有些差别的。

    “如现在这种不吝啬教授弟子的郎中,有多少?”何夕问道。

    戴原礼忽然叹息一声,说道:“当年的师兄弟们,一个个都变了。”

    看来金元四大家之中朱丹溪的弟子们,很多都不能秉承老师之意。更不要很多庸医了。这些人本身就是庸医,还以为自己的手段,是天下无双的绝技。很少传授于弟子。

    这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思如何,也是一种经济运行规律。

    因为在这个年代医术不仅仅是医术,是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对于达官贵人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寻常百姓,能当上郎中,其实也是很不错了。对于戴原礼这样的神医,他的技术在全天下都是一流的。来向他拜师的人,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他教授之后,学习多年,最后都是回到家乡开医馆,即便不是回到家乡也没有问题。甚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送到老师这里,戴原礼也是欣然接受。

    毕竟,以戴原礼的能力,早就脱离了单纯依靠诊金赚钱。毕竟真正的名医,什么时候都是稀缺的。各方荣誉加深,戴原礼本身也不是一个物质欲望很强的人。

    毕竟,朱丹溪的弟子不少,后世以为能与他比肩的只有戴原礼,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样一来,戴原礼收的弟子,对他本身的经济情况,并不会影响。甚至将他的名声传得更远。毕竟弟子也是老师影响力的一部分。

    但是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其他人都不是名医。他们的手段本来就平平,最多在府县之间打响名声,招收的也大多是本地的子弟。真要成了几十个弟子。遍布当地,他本身医馆的生意一定会受到影响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这就形成了这种现象。大多数名医都没有敝帚自珍的习惯,甚至还写医书,写药方,想要广大医学。但是大部分庸医,他们本事不行。偏偏一个个保守得很。唯恐别人学了他们一招半式。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的差别。

    对于名医们,他们的名声越大越好,收益也就越大。甚至能从名医世家进入士林之中。也算改换门庭了。但是对于庸医来说,他们也就当地一点病源,自然不能分给别人。

    不是大明百姓医学需要饱和了。而是绝大多人看不起病。真生了病也就挨着,一个县里有能力看病,支撑起医药费的人实在不多。容不得分了。

    戴原礼没有何夕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只能感叹,当年的师兄弟们都放弃了老师的教导。爱恨交织。却不知道,他们之所以如此,是他们学习不好,没有到了戴原礼的水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