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太平钢铁报告
,大明公务员 第六十九章太平钢铁报告 燕王不是最早到南京的,但也不是最迟的。 他一到南京,就被太子接去了。 太子与太子妃吕氏,与先到楚王,齐王,鲁王,几位一阵寒暄不提。 燕王问道:“父皇,现在可有空?” 太子说道;“不巧了,四弟且先去拜见母后,我已经派人问过乾清宫大太监徐正。他告诉我,安庆驸马今日也从太平回来了。有重要事务要禀报父皇。父皇下令,今天所有人都不见。你且先去拜见母后,或许晚宴的时候,就能看见父皇了。如果不能,也就明天了。” 燕王说道:“那臣弟就先去拜见母后了。” 燕王却暗暗嘀咕:“徐正,我记得父皇身边的太监不是他啊?此番又是何夕。看来父皇看重何夕,要比我这个儿子还要看重。哎,京师才是天下之中,出外数年,南京人情变化,几乎让我不鲜读恕! ------ 乾清宫中。 朱元璋正在细细看何夕所言之事。 关于太平铁厂。或者说是钢厂。 朱元璋在何夕身边一直有眼线的。何夕的那些弟子之中,就有朱元璋安排好的人手。朱元璋已经知道何夕手笔相当之大。但是真看见何夕的规划。已经吃惊非凡。 因为何夕规划出来的铁厂,产铁多少,还是未知数。因为何夕对大明冶铁技术进行过整合。再加上新思想新办法加入。让大明冶铁技术一直在前进之中。 诚然。这种进步速度谈不上革-命性的。不过是在何夕当成建立技术框架下,敲敲打打,缝缝补补。 这也让何夕不得不承认。虽然大明是有一些顶级工匠。但是这些顶级工匠,毕竟是工匠,不是科学家。他们只能在现有的框架之中作出补充,是不可能开辟出新的技术。 不过,即便如此。 何夕原本设计的钢炉,也大了一圈。变成了真正的高炉。产钢的效率与质量也稳定下来了。但是具体长期运行,一台钢炉能够稳定运行多长时间。或者,年产量能有多少。这还不确定。 但这不妨碍,何夕进行规划。 何夕规定铁厂,是绵延几十里的长条状。中间就是马鞍山铁矿出山的那一条水道。以这一条水道为中心,周围全部都是铁炉。从山中运铁矿,从长江上采购煤,通过这一条专用水道连接。各种铁炉钢炉,最少有一两百座。未来产出多少,何夕不确定。毕竟稳定产出,是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之上。 煤这一大项,何夕还没有搞定。 但是一年千万斤生铁产出,是必须的。 何夕这已经是往少里算了,是基本的。甚至在何夕看来,真要一切顺利,一年产出十万吨,在后世也不多大的铁厂。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不一般了。因为这个铁厂最少需要数万人之多。毕竟在古代机械不多。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力上的。人多力量大,绝非虚言。这也是为什么何夕要将铁厂沿着河道修建的。甚至要先修缮这一条几十里长的小河。因为水运是最方便,最节省人力物力的。 数万人的铁厂,在朱元璋这边就不得了了。 首先人数,要知道,这个时代大明上下不过六千多万人。很多人大概没有这个概念。要知道大明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都不会超过十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毕竟朱元璋下令调查的。人数即便有差距,大抵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丁没有算进去。也差不了多少的。可以说,一个铁厂所需要的人丁,就已经是一个县所有人了。 还有铁厂所需要的场地。 古代的很多县城,都是三里之郭,五里之城。也就是周长十余里的小城,放在后世,未必有一些小区大。这里说的并不是天通苑那种特大型小区。寻常小区就胜过古代的县城了。 这绵延几十里的厂区,虽然因为要靠近河道,大概也就一两里宽。但是算起来,也比很多府城的面积都大。 其中所消耗的财力物力都不用说,单单是土地就不好说,毕竟靠近河道,好浇地的土地,从来是最好的。何夕大手一挥,画出来的都是最好的土地。这些土地的价值有十几万两,甚至更多,都是说得过去的。 在何夕看来,一个仅仅算说得过去的太平铁厂的项目。但是朱元璋这里,就是吃掉他半个北伐支出的销金窟。 何夕其实并不明白。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差距。 并不明白,一个物资匮乏时代,与一个物资过剩时代的不同。 在他看来,他提出的这个工程,除却在土地上有些开支以外。其中种种,后世大部分县,不,甚至某些乡镇来投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并不知道,在大明这里,就很有可能是大明朝廷除却战争,俸禄以外,甚至超过修孝陵之外,大明第一工程。 不是说拿不出来。而是任何时候财政开支,都是有丁有卯地安排好了,忽然拿出这大一笔钱,根本不大可能。
皇帝手中也没有余粮。 何夕滔滔不绝地将自己太平铁厂项目说完之后,也发现朱元璋的脸色并不是太好的。这才讪讪地说道:“陛下,其实不用那么着急的。反正而今煤还没有搞定。我这一段时间再查查,看看长江沿岸,哪里有煤矿?如此长江沿岸没有,可以看看长江各支流的沿岸。” “不用了。”朱元璋说道:“铜陵有煤矿。我已经安排好了。最近就可以开采,从你的工理学院之中调集一批人手过去就行了。” 何夕一听,说道:“这就好办多了。如此一来,长江联系两地,太平铁厂,今年就能运行起来。”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动,不知道怎么才能告诉何夕,他没有钱了。 是的。虽然从洪武五年到洪武十四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之内,朱元璋都在休养生息,并没有大动干戈,是存下来不少钱粮。但问题是,去岁三十万平云南,今年大出师。而今还在准备在草原上营造城池,这哪一项不是大开销。 如果说大明财政而今处于破产边缘,那自然不是的。朱元璋的家底还没有这么单薄。但是如果说大明财政紧巴巴的。如果再来这一笔看上去最少百万两级别的开支。朝廷就一点积蓄都没有了。 朱元璋本质上,是不喜欢冒险的人。不管是军事上的冒险,还是财政上的冒险。 他才不想让大明财政陷入这样的窘状之中。 朱元璋咳嗽了两声说道:“何夕此事从长计议吧。这一件事情,不急。” 何夕说道:“陛下,不能不急啊。大型工业建设,一年是修建不好的。我估算过,太平铁厂即便而今马上修建,等完全修建好,也要一年,甚至更多时间了。而且太平铁厂修建好之后。想要真正满负荷运作,估计两三年就过去了。” “任何工业项目,必须要考虑硬件与软件,甚至软件要比硬件更重要。最少要培养万余技术工人,这是比修建太平铁厂更难的事情。” “而且太平铁厂的意义,并不在于太平铁厂本身。” “是的。我承认太平铁厂甚至不能算是工业项目,他只能算是过渡。但是如此大量规模铁厂建设,一旦成功,就能复制到全国各地,将铁打成白菜价,真正让大明进入钢铁时代。”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项目。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