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政府现代化
第八十四章政府现代化 元代宝钞之法,其实就管印不管埋。大量印刷钞票,甚至还有小面额的。用来代替铜钱交易。而南宋的交子管理上就更科学了。首先一直有回收,一直控制宝钞价格,当宝钞价格低了,回在市场释放大量物资回购,让宝钞维持价格。 奈何,南宋的战争经费太大了。大到足以摧毁这个脆弱的财政体系。 贾似道的公田法,强征江南土地,本质上就是为了填交子的大窟窿。结果维系不下去了而已。 虽然都是崩溃,但是南宋是知道纸币这东西该怎么玩,只是完不下去了。而元朝就是赤裸裸地敛财了。 而明代的宝钞几乎是元代宝钞翻版。 什么叫不伤民而国库自足。此物最伤百姓。 毕竟大部分达官贵人,是事先知道宝钞的贬值的,唯独普通百姓消息最不灵通。宝钞贬值的损失大多都会落在这些人身上。 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何夕说道:“陛下,宝钞是一门大学问。一般是需要抵押物的。最后的抵押物就是金银?” 朱元璋忽然好奇地问,说道:“我记得,你也带了几张钞票。你们那边钞票也有抵押物吗?” 何夕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二十一世纪上货币理论可比这个时代丰富太多。估计,他即便给朱元璋解说美-国,怎么用印刷纸币,这个行当。称霸全球的。朱元璋决计是不会相信的。 何夕说道:“未来货币,已经是国家信用货币。代表着国家信用。国家有专门的部门管理。任何货币上的波动,都会引起注意。” 朱元璋没有关注前者,反而关注后者。因为大明宝钞只有一个印刷的机构,宝泉局。至于印刷之后,抱歉,几乎没有人管了。是该户部尚书管? 户部下面各司也没有专门管的机构。 或许宝钞的事情,能上朝议。但是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的机构。朱元璋此刻也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机构了。 朱元璋说道:“后世管钞票的部门是什么?” 何夕说道:“是中央银行,他负责印刷多少宝钞,与回收多少宝钞。” 朱元璋心中暗道:“中央银行。”将这个词记在心中,随即说道:“不说这个了,继续往下面说吧。” 朱元璋不想听这个话题了。 一方面很多东西,朱元璋不是很懂的。他需要补更多的课。另一方面,朱元璋今日不过想从何夕那边得到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有怎么做,朱元璋还要自己想。 毕竟何夕随即见识广博,但是毕竟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对大明了解不够。他制定的计划,几乎都写着不合时宜。 就好像财政上问题。 在朱元璋看来,也不是轻易能动的。 朱元璋建造而今这一套财政体系,用了好些年,现在说不用就不用了。朱元璋自己就不甘心。地方上没有财政自主权,对于朝廷到底是弊还是利。 这也是一个反复思索的事情。 在何夕看来,这是弊端。虽然郭桓混蛋该死的,但是郭桓说的问题并非不存在。各方面的财政开支,都已经被条条框框给划拨干净了。想要做事就要钱,怎么弄钱?都是问题。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不是这样的。 这就要问一个问题了。 什么是好官? 在何夕看来,是为百姓做主。为百姓谋实惠。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不,应该是传统儒家之中,不生事就是好官。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官员所谓作为,所谓政绩,都是毫无用处的。还需要百姓为他们的作为政绩付出代价。 朱元璋想要的是维持性的政府,而何夕下意思将政府职能与后世政府对等,是一个全能型的。几乎什么都管的政府。 这两者之间,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制度上,朱元璋就没有想过让下面的官员做什么大事。只要将百姓安抚好。教化才是地方官的第一要义。而且地方上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表示,想造反吗? 所以,地方官在财政上受限,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 就何夕而言,在财政上的吐槽,他还能说三天三夜。 不过,朱元璋既然不让说了。何夕自然接着往下面说。何夕说道:“接下来,就是政府现代化。” 其实,何夕说这些是有逻辑的。 首先完成军事现代化,稳定朝局。然后解决财政现代化,从而让朝廷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然后,才是政府现代化。 “所谓的政府现代化。其实就是对而今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何夕说道:“因为,这一道体制,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 “首先朝廷管理能力,官吏分流,其实朝廷之中真正做事的是吏员。而吏员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很多吏员只有犯罪才能有足够的收入。这一点,陛下应该是知道的。”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车前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所谓之牙,就是衙。是衙役的意思。 各地吏员,简直如狼似虎,荼毒百姓。虽然这些人权力不大。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却是权力大到无边了。根本没有办法对抗。 朱元璋当年四处行乞,见过听过不少此辈的恶事。 即便他当了皇帝,好几次肃清吏治。但是下面到底肃清了几分。朱元璋也不敢有太乐观的猜想。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官吏一体。让官员从吏员之中选拔出来。让能真正做事的人。成为大明重臣。” 朱元璋一听这个建议,就直皱眉,说道:“让吏员当官,倒不是不可以。但是此辈道德败坏。不直大臣体。” 在洪武一朝,各方面都缺人。吏员升任官员的有不少人。如果吏员连续九年考绩不错的话,是能当官的。虽然当不了什么大官。后来科举兴盛之后。却再也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科举体系需要大量的官职。怎么可能让吏员出身的官员侵占啊? 朱元璋对吏员整个团体都是歧视,这与之前,车前店脚牙,无罪也该杀,也是对应的。 “陛下。”何夕说道:“如果所有吏员逢进必考,怎么样?” 朱元璋一愣,说道:“逢进必考?”
“对。”何夕说道:“吏员之所以被歧视,是他们整体上来说良莠不齐。但是必须。说县令是亲民官,但是真正接触百姓的是什么?就是这些吏员。”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而今整个吏员体系,有礼义廉耻可言吗?或许有一些。但是决计不多。” “如果整个吏员体系的问题不解决。大明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吗?” “要解决吏员问题的。一方面打破官吏之间升职的隔阂。一方面要提高吏员整体的素质。而天下之间,素质最高的就是读书人。” “将他们引入吏员体系,用一段时间,更新换代。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新鲜血液难道不好吗?” “猛将必发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如果有人能从吏员一步步到了部阁,必然是人才。” 朱元璋听了之后,然不住以手击股,心中暗道:“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 在朱元璋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好替代科举的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 科举最大的功能是什么?是拉拢读书人。给予百姓上升渠道。 而今让读书人从吏员做起。虽然得罪了很多士大夫。但是拉拢更多的普通读书人。天下读书人中。到底是士大夫多,还是普通读书人多? 自然是后者。让这些读书人有出路。他们就不会闹事。 而那些士大夫就闹不出什么事情来。 而且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大明素质最高的人群是什么人?是读书人?在绝大多数百姓都是文盲的情况下。能识字就已经不错了。而读书人不管读什么书。都是可用之才。 而大部分底层读书人其实很实际的。他们对朱子学,理学,乃至是儒学,并不是太在乎的。什么道统所在,也不是太在意的。 朱元璋对于宋濂这样有才华,有气节,但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读书人是又爱又恨。而如果用这种办法选拔出来的读书人。在办事能力上定然没有说的。而在其他方面估计也没有那么执着了。 不过,几乎转瞬之间,朱元璋就想到一个问题。 并不是官吏一体强大的阻力,也不是因为代替科举带来的阻力。朱元璋只要下定决心,这些事情都能解决。问题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就是钱。 官吏一体的话,那是要给吏员发钱的。 而大明需要多少吏员?这是一个朱元璋不敢想的数字,寻常小县少说也有一两百人吧。全国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府,三百个卫所。再加上中枢各级衙门。 这个数字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超过了卫所军。 毕竟在后世,公务员超过了军队人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是朱元璋完全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