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游戏小说 - 网游之三国逆袭在线阅读 - 第一百章:历史公案

第一百章:历史公案

    诸葛亮拒绝魏延的提议,也是有理由的。一共有四条:

    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

    魏延是当时的名将,他久镇汉中,对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必然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断说子午谷可以走,那就应该可以走。其实在后面,大军走子午谷了好多次,虽然不好走,但是人马还是能过去的,比阴平小道要好走的多啊!

    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子午谷埋下伏兵,我们不妨查阅《三国志》中的有关史料。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始,国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首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呢?

    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

    夏侯楙何许人也?《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记载得很清楚,此人为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曹cao以女清河公主嫁之。

    “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

    可见,夏侯楙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凭借“主婿”的裙带关系而都督关中,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衙内式的人物。

    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当然,万一他不逃走就攻不下来长安了吗?

    邓艾率领2000没有衣甲的疲惫之师,尚能一路攻下无数城寨,不曾歇息。更何况魏延有5000精兵,只攻一城,何惧城池不下啊!

    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

    这是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但魏延老于兵革,就算收不住,那就不守也就罢了!最多退回子午谷,但是却能调动敌方精锐,给诸葛亮的“平取陇右”扫清障碍,怎么算好像都不算太亏的。

    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这个理由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损失再大也就5000人。而“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却不知道死伤了多少人,而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马谡,所丧之师又何止万人!

    诸葛亮真的是浪得虚名?或者战略眼光十分短浅?

    其实未必啊!只能说,诸葛亮太聪明了,聪明到司马懿都看不清楚他的意图。诸葛亮的战略意识,高出了魏延整个一个层次。所以,才阻止魏延去立下那盖世奇功。

    而魏延,能够在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的属下,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盲从,显然这一点是蜀营中其他武将都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啊!

    任何组织里,都需要有这样头脑清醒,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否则,就会像拿破仑一样,遭遇滑铁卢之败的,败得可真的是冤枉啊!如果,魏延在拿破仑的属下,拿破仑绝对不会败的。

    诸葛亮的高明,在于他明白,弱者的取胜之道。

    就像是两个强壮的人在对峙,你想打败两个壮汉,而你自己又不强壮,怎么办?

    捅刀子!捅那个最强壮的壮汉。

    可是,绝对不能朝要害捅的。

    因为,捅到要害,最强壮的死了,自己就被次强壮的收拾了。要是捅不到要害,最强壮的壮汉感受到致命的威胁,可能就会率先把你给解决掉,而后去应付次强壮的。

    而长安,就是要害!动了长安,就会让曹魏政权感受到死亡威胁。而蜀汉,就从次要敌人,变成了主要敌人了。而东吴,估计也乐的看曹魏与蜀汉对耗啊!

    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然而,世事无常,想要机关算尽,步步为营,最终落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啊!

    如果,就按照魏延的意图,像邓艾做的一样,把生死置之度外,直捣黄龙,说不定就能够一战而定乾坤啊!

    历史,往往不是由最聪明的战略家创造的,而是由最大胆的实干家创造的!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魏延此人,绝对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不堪。

    关于魏延之死,亦为一大冤案。

    《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首先,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

    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

    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本身就是错误、自私的决定。

    其二,诸葛亮虽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但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

    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

    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

    当然,祸根的根源,却是诸葛亮。皇帝死前,还知道找个继承人,你作为主帅,嗝屁了就连个屁都不放?

    你只要好歹指认个主帅,那就有法律效力了,也就没有后面的领导权之争了。

    难道你诸葛亮在死后,还要算计别人一把,把你徒弟给推向最高的职位?

    第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如此安排,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将领做出决断,是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后边统帅的指挥来的,那样可能会坏事的。

    并且,诸葛亮也没有说,魏延只要抗命就是“叛逆”。所以,杨仪武断的认为魏延谋反,并且,逼得魏延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授人以“谋反”之柄。这是赤裸裸的,为了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事。

    笔者认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韩信确实非常相似,即他善于用兵,是军事上的奇才。

    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幼稚,缺智少谋。

    魏延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杨戏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息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当然三国演义中魏延“谋反”说,那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陈寿对此已经下了结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说,魏延这个人不算是个很棒的朋友、同事。因为,他身上存在各种各样棱角,存在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

    但是,他始终是一个最优秀的将领,一个值得信赖的将领。

    这样的将领是君主们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们身上的棱角会把他身边的人刺伤,甚至君主。所以,君主往往不放心这样的人,他的同事往往也不喜欢这样的人。殊不知,就是这样的人,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还会帮助你,不会背叛你。

    所谓,知人善任,这一点上,三国中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孙权做的好。任何时候,吴国的君臣总是最和谐的,他们对下属的怀疑总是最少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孙权和甘宁,甘宁此人,脾气倔起来了孙权都制不住,但是即便如此,孙权都是非常信任甘宁,而甘宁也始终未孙权赴汤蹈火,屡立战功。

    别人不敢放心用魏延,但是李棠绝对敢放心用的。

    魏延确实素有反骨,他跟随过刘表。刘表死后反叛刘表的儿子,想要投靠刘备。站在刘表家的角度来看,魏延的确是反贼。但是,站在荆州百姓和荆州势力的角度,魏延做出的选择,又不错。

    因为,当时荆州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强力人物,来整合荆州的资源,荆州只能沦为别人附庸,变成四战之地,谁都可以来伸一脚的。

    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把刘备请来,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是,刘表家不发话,别人也不好说不是!只有不通人情世故,做事又雷厉风行的魏延,才会做出如此莽撞之举。

    魏延投靠韩玄,而后反杀主子。这也是一大劣迹!魏延认为韩玄薄情寡义,又要斩杀忠良、长沙保障——黄忠,故而,认为韩玄是非不分,逆杀了韩玄。

    虽然两次背主都是事出有因,但也导致别人看低魏延的人品,倒是魏延落难的时候少有朋友帮他。李棠自己若得到魏延,必然倚重为肱骨,肯定不会半点轻慢,如此何愁魏延不归心啊!毕竟魏延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大将,在李棠看来,魏延从带兵打仗,也就比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差点,而从谋略上,估计五虎上将都不是魏延的敌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