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中豪杰是怎样炼成的
这两位姐妹相称的少女,正是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汤国公段思廉次女段婉曦和被收养在段家,现为段婉曦侍读丫鬟的孤女薛雨晴。【】那二十多岁的青年,是段思廉的族兄之子段宗扬,表字承范,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 光阴荏苒,不觉八年过去,昔日两个小女孩已经分别长到十六岁和十二岁,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段婉曦的父亲段思廉,自当年雁门赈灾后,在高辅等大臣的保荐下由楼烦郡守召入朝中,历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今年四月间方才拜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讨平龙门、绛州两地作乱的毋端儿和柴保昌,就此驻扎于太原。 比起朝中大员们庞大的家族势力,段思廉膝下二子一女本就人丁稀少。自大业八年二征高丽之役奉诏督粮怀远镇(今辽宁朝阳附近)开始,段思廉便军务缠身,急需得力助手为其辅助决策和执行。虽然朝廷配备的属吏还算尽职,与同僚们的关系也挺融洽,毕竟有些心腹之事不是他们能够相与为谋的。八年来往返于朝中和地方任职,两个成年的儿子和许多同族兄弟子侄也在异地为官,长女云娟嫁在京城,都是聚少离多,身边只剩下段婉曦这么一个女儿和刚丧父来投奔的族侄段宗扬。段思廉只得着力栽培这一女一侄,以为心腹和臂膀。 由于父亲长期流动任职,段婉曦从襁褓中起就跟着父亲四处迁徙。三四岁学骑马,六岁起由尚未成年,还在父亲身边的三哥段宇飞教授箭术和基本的拳脚功夫。八岁那年,已在雁门军中效力的段宇飞如约带她到了军营,彭鼎辉对段婉曦的尚武精神和学武资质很是赞赏,特地指派一名即将退役的武师和段宇飞一起教授她兵刃武艺。不久段思廉入朝,彭鼎辉让那名武师以家人身份随行,时刻指点,确保段婉曦的习武不因此中断,又自送了《孙子兵法》《左传》和《六韬》三部兵书给她阅读。 彭鼎辉的努力没有白费,天性好武又有着浓厚军事兴趣的段婉曦在名师指点下每日苦学不辍,骑射武艺基础更加夯实,练得膂力过人,可开两石硬弓,箭无虚发。加上父亲段思廉有意栽培,十三岁起每遇大事必带她在身边,点拨指教,还不时征求她的意见。三年来,段婉曦从东北前线到西北边陲,辗转数千里,亲身经历,耳闻目染,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从父亲身上学到不少韬略,并结合所读兵书,对许多军事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直到现在,段思廉仍因战场凶险,一直不肯放女儿上战场。除了资历和实战经验外,段婉曦已初步具备了一名将领所需的基本素质。 比起天赋异禀的段婉曦,小姑娘薛雨晴则弱小得多。她自幼体质单薄,虽受段婉曦帮扶照顾,一同学文习武,也不过达到一般的健康标准,远不及段婉曦骑射武艺样样精通。彭鼎辉所请的武师为薛雨晴量身定做了一套先易后难的方法,首先教授粗浅的入门功夫,打好基础,然后按照小而巧的路子,教她习练轻功,兼学一些技巧性的拳脚功夫。薛雨晴在学武方面先天不足,幸而她聪明伶俐,肯动脑筋,又与段婉曦相互监督鼓励,咬牙坚持,经过六年的苦练(六岁起学),终于在轻功方面小有成就,已可与段婉曦过上几招。再回河东后,彭鼎辉考察她们姐妹武艺进境,建议她们各习所长的同时,训练默契配合,并出了“一箭双雀”的课题作为实践检验。姐妹俩不负重望,经过半年多不懈苦练,终于成功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组合动作。 然而,轻功再好,依然无法掩盖在硬实力方面上的不足。薛雨晴至今仍因体力所限,连一张普通步兵所用的木胎弓也拉不开,刀剑拳脚功夫虽然学了几招,却是有招无力,正面交手,一个普通士兵凭力气也能将其秒杀,更遑论战场上用长矛刺杀敌人了。 所谓“祸兮福所倚”,硬实力的欠缺让薛雨晴从小就不像段婉曦一样好勇斗狠,而一开始就选择了走智取之路。凡遇麻烦,或人或事,都会先去找出关键所在,而后设法破解之。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什么秘密,但许多人因对自身实力的自负而经常选择用更强硬直接的办法解决。小雨晴没有什么资本,只能事事靠动脑筋。而段婉曦童年时的刺激,调动起了自身的勇气和积极性,在jiejie的辅导和支持下,小姑娘逐渐战胜了与生俱来的怯懦,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使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行云流水,毫无阻滞地发挥出来。大脑总是越用越灵活,善于动脑、勇于智取的习惯让她并不高人一等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的挖掘,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孩,薛雨晴无疑是幸运的。童年的不幸让她因祸得福,进入当时的上流社会——关陇士族之家(段氏祖先为西魏“八柱国”之一,世袭军功世家),接受了良好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一个并不安逸富足但却充满人性关怀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尽管她的身份只是一个侍读丫鬟——八岁那年,段宇飞带她回家乡祭扫父母坟墓,告知了她的身世。早慧的小姑娘已经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便自请为奴以报答段氏的养育之恩。段思廉见她志不可移,只好让她做了段婉曦的侍读丫鬟,但不签卖身契(意味着可以随时解除这个身份),并与段婉曦一同读书习武,享受着小姐的待遇。
或曰,段婉曦和薛雨晴的成长,太过幸运,她们拥有家世背景,享受当时最良好的生存和教育条件,建功立业顺理成章,不足为平民百姓效法也。诚然,她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确实比常人优厚。但客观条件和机遇岂是成功的唯一?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受到许多幸运和机遇的光顾。而成功人士同庸碌无为之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拥有多么优厚的先天条件和资源,而在于他们能抓住对自己有利的机遇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纵使一介农民,毫无背景,靠着自身努力耕作,也可混个温饱,小康,乃至成为小地主。如刘后主、陈后主、李后主之辈,纵然生于帝王之家,拥有最丰富的资源,但不得其用,终不免沦为亡国之君。而雄主如秦皇汉武谁不是站在祖辈的基业上开拓进取、发扬光大而称雄于世?名将如霍去病、杨素、多尔衮等,谁又不是天生富贵,万般宠爱,而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白手起家建功立业,打出一片天下的开国君主将帅固然不易,但出身世家的贵族子弟因之创业有何可鄙?霍去病、李世民可谓皆贵戚子弟矣,然其彪炳史册之战绩,岂因出身贵族而受质疑?至于魏晋隋唐之际,名臣名将皆出世家大族之门,群星璀璨,有几个人因家世背景而对其成就予以臧否?故英雄不问出处,一切皆在人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