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与敌同行(十一)
出于多年的职业病,洛封在获取一份信息的时候,往往尤为喜欢“抠字眼”。 比如最初,当那道清冷女音向洛封介绍“同行计划”的大致情况时,洛封就留意到,对方用上了“据悉”这么一个词,作为开头。 所谓“据悉”,顾名思义,根据什么而知,多为新闻媒体报道时会使用,所以一般在看到这个词之后,大多数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相信它之后所引出来的那条信息,脑中并没有那种质疑的想法生出。 可洛封不同,由于在工作中会经常用到,因此他反而更加敏感起来。 在洛封看来,既然那道清冷女音在介绍之前用了“据悉”这个词,那么这就说明了一点——在背景的介绍中,那段关于“同行计划”的资料绝对有什么问题! 要知道,从别的途径得知的消息才能用上“据悉”,也就是说,那道清冷女音实际上是在隐晦地告知洛封,它的这段信息,是从其他地方得来的。 然而,如果是本身没有消息来源的话那还能理解,可那道清冷女音背后是谁?它代表的可是那什么至高无上的主神啊!不说其他,在这么一个现代科技文明的低武世界,难道还有什么事情能够瞒过神明吗? 这就像是官方的发布会竟然用了同人的图,怎么想都让人觉得哪里有问题。 由此,洛封判断出,他得到的这段有关“同行计划”的信息,十有八九,有什么坑。 不一定就全是虚假内容,但其中肯定是有什么错误之处或者故意遗漏的地方。 而经过洛封一番努力的沟(忽)通(悠)后,王永业对其说出的那许多信息,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情报不足之外,也证实了他的这个猜想。 要是仔细回忆一遍,就会发现,王永业口中那个版本的“同行计划”,明显和洛封自己得知的那个版本有一个很大的出入。 在那道清冷女音的介绍中,“同行计划”的发起人“黄Sir”从警校的毕业生中一共挑选出了七名人员作为卧底,可王永业又说“同行计划”是两人为一组,那么七个人的数量显然就对不上数目了。 要么,是这个数字出了差错,要么,就是这其中还有什么洛封并不知情的隐情存在。 洛封也并非完全不怀疑王永业这些话的真实性,但至少在现阶段,他愿意保持相信的态度。 理由就和他先前分析的一样,不管王永业是真警察也好,还是假警察也好,对王永业而言,自己目前都是一个需要取信的对象。 在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假装失忆的前提下,王永业不敢、也不会在这类已经不算机密的信息上作假。 所以,在从王永业那里尽可能获取完信息之后,洛封就把他打发去做一个“大工程”了。 港岛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平均约在850人左右,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全部人员的询问自然不可能,但王永业其实并不需要去一个个问过去,只要在每个班级里挑几个人出来询问就足够了,甚至这其中还要去除掉王永业自己以及那个坠楼身亡的黄Sir所在的班级,因为“同行计划”的人员显然不可能会是同班同学。 这样执行下来,剩余几个小时的时间,足够充分了。 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事成之后,洛封既可以确定王永业的身份,也可以确定自己的身份。 别看洛封前面分析得信誓旦旦,仿佛真是那么一回事。 可事实是,从头到尾,他都是在暗暗将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断灌输给王永业。 这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以案发现场的情况来看,洛封三个人貌似真如洛封所言,是洛封一个人和其他两个人对立起来的局面,那个坠楼死亡的黄Sir和洛封之间是彼善则我恶的关系。 但是,现实中莫非就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了吗? 当然有! 真相永远高于人们的想象力,比方说……洛封自己就曾想过,要是自己和那个被推下楼的黄Sir其实是同伙呢? 这不是根本没可能的情况。来做个简单的设想,万一当时在案发的时候,自己和那个黄Sir其实是被刘信明给用枪指着的被动立场,他要求自己把那个黄Sir给推下楼呢? 这样不是也可以解释现场看到的一切吗? 洛封基于生命威胁,不得不遵从刘信明的话,把那个黄Sir给推下楼,但在做动作的时候耍了个心眼,将黄Sir身上的枪顺势抽了出来,反身一枪,结果因为动作仓促之类的原因,那枪没有当场致命,于是自己之后也被那个刘信明给打了一枪,最终造成了一死两伤的局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洛封此前对于自身身份的推导就将出现天大的逆转。哪怕现在差不多百分百可以确定那个坠楼死的黄Sir就是一名黑警,那也不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把他推下楼的洛封,或者说“韩言建”,就一定是好人! 洛封也知道王永业没有那么好忽悠,尽管自己一通话下来,他确实被自己给影响到了思路,但毕竟是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手警察,他并没有真的相信洛封的话,对洛封仍然抱有怀疑的戒心,甚至于,这种戒心还因为洛封自己表现出来的一些机敏,相较于一开始而大幅提高了起来。 另外还有一个没法明言的原因就是,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另一个人用头脑给碾压了之后,还被他用一张嘴给忽悠来忽悠去,即便是一时不能察觉到他话语中的漏洞,很多人潜意识里还是会选择最保守的选择,不会轻易给予信任,尤其是对王永业来说,更是如此。